【拼音名】Shān Kǔ Cǎo
【別名】苦草、膽草、散血草
【來源】
藥材基源:為唇形科植物散瘀草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juga pantantha Hand.Mazz.
采收和儲藏:8-11月花開期采收,洗淨 ,曬乾或鮮用。
【原形態】散瘀草,多年生草本,長7-32cm。平展上升或齒匍匐莖,細弱,密被灰白色長柔毛或綿狀長柔毛。葉對生;葉柄長約5mm;葉片堅紙質,干時黑色,下面常帶紅色,長圓狀倒卵形或倒三角狀卵形,長1.5-3cm,寬0.8-1.8cm,先端鈍,基部楔形下延,兩面被疏柔毛,邊緣具不整齊疏齒,具緣毛。輪傘花序具4-8花,著生於葉腋內;花梗內;花萼紫色,漏斗狀,外面被長柔毛,內面無毛,具10脈,萼 齒5;花冠淡紫、紫紅色或紫藍色,長0.8-1cm,外面被疏柔毛,內面基部有毛環,冠簷二唇形,上唇短,圓形,下唇寬大,伸長;雄蕊4,二強;花盤環狀,裂片不明顯。小堅果長圓狀三稜形,褐色,背部具網狀皺紋,腹部1果臍,果臍約占腹面1/2。花期8-11朋,果期10月左右。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2400-2700m的乾燥荒坡矮草叢叢中。
資源分佈:分佈於雲南。
【化學成份】全草含金瘡小草素(ajugacumbin)B,大籽筋骨草素(ajugamacrin)C-E及山苦草素(ajugapantin)A等。
【性味】味苦;性寒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涼血消腫。主治慢性肝炎;小便淋痛;口瘡;瘡瘍腫毒;跌打腫痛。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6g。外用:適量,搗敷或研末撒。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