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出自《本草綱目》。
【拼音名】Sōnɡ Mu Pi
【別名】赤松皮、赤龍鱗、松皮、松樹皮、赤龍皮
【來源】
藥材基源:為松科植物思茅松、馬尾松或同屬植物的樹皮。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Pinus kesiya Royel ex Gord var. langbianensis(A.Chev.)Gaussen2.Pinus massoniana Lamb.
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剝,洗淨,節段,曬乾。
【原形態】
1.喬木,高達30m。樹皮褐色,裂成龜甲狀薄塊脫落。樹枝每年生長2至數輪,一年生枝淡褐色或黃色,有光澤。針葉3針一束,長10-22cm,細柔,邊緣有細齒,樹脂道3-6,邊生。球果成熟後宿存樹上多年不落,卵圓形,長5-6cm,逕約3.5cm,基部稍偏斜;鱗盾斜方形,顯著隆起呈錐狀,橫脊顯著,鱗臍小,稍凸起,有短刺。種子橢圓形,長5-6mm,連翅長1.7-2cm。
2..喬木,高達45cm。樹皮紅褐色,成不規則長塊狀裂。小枝常輪生,淡黃褐色,無白粉,無毛;冬芽卵狀圓柱形,褐色,先端尖,芽鱗邊緣絲狀,先端尖或有長尖頭。葉針形。2針一束,長12-30cm,細長而柔軟,葉緣有細鋸齒,樹脂道約4-8個,在背面邊生,或腹面也有2個邊生;葉鞘初呈褐色,後漸變成灰黑色,宿存。雄球花淡紅褐色,圓柱形,彎垂,長1-1.5cm,聚生於新枝下部苞腋,穗狀;雌球花單生或2-4個聚生於新枝頂端,淡紫紅色。球果卵圓形或圓錐狀卵形,長4-7cm,逕2.5-4cm,有短梗,下垂,熟時栗褐色;中部種鱗近長圓狀倒卵形,長約3cm;鱗盾菱形,微隆起或平,鱗臍微凹,無刺。種子長卵圓形,長4-6mm,連翅長2-2.7cm 。花期4-5月,果熟期翌年10-12月。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1.生於海拔600-1600m的山地、寬谷、盆地等處。
2.生於海拔1500m以下山地。
資源分佈:1.分佈於雲南等地。
2.分佈於陝西、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化學成份】馬尾松皮含左旋海松酸(pimaric acid).
【性味】苦;性溫
【歸經】肺;大腸經
【功能主治】祛風除濕;活血止血,斂瘡生肌。主治風濕骨痛;跌打損傷;金刃傷;腸風下血;久痢;濕疹;燒燙傷,癰疽久不收口。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或研末。外用:研末調敷,或煎水洗。
【各家論述】
1.《本草綱目》:癰疽瘡口不合,生肌止血。治白禿,杖瘡,湯火瘡。
2.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治風濕骨痛,跌打瘀痛。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