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
出自1.《本草衍義補遺》。
2.《綱目》:石鹼,出山東濟寧諸處,彼人采蒿、蓼之屬,開窖浸水,漉起,曬乾燒灰,以原水淋汁,每百引,入粉面二、三斤,久則凝澱如石。
【拼音名】Shi Jiǎn
【英文名】Alkali
【別名】花鹼、鹼、灰鹼、水鹼、筧砂、干餅藥
【來源】
藥材基源:為從蒿、蓼等草灰中提取之鹼汁,和以麵粉,經加工而成的固體。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lkali
【化學成份】傳統的石鹼主要含碳酸鉀(K2CO3)、碳酸鈉(Na2CO3)等無機物質,又含澱粉及蛋白質等。
【性味】鹹苦;辛苦;溫;微毒;辛澀;寒
【歸經】胃、大腸經、
【功能主治】軟堅;消積;化痰祛濕;去翳。主治積塊;噎膈反胃;目翳;疣贅。
【用法用量】內服:入丸、散。外用:研末點撒或調敷。
【注意】《本草經疏》:作洩,胃薄者忌服。
【各家論述】
1.《本草經疏》:鹼乃軟堅消積之物,食之使人洩瀉,以其陰濕之性潤下,軟堅透肉,故於腸胃非宜。
2.《醫林纂要》:鹼治反胃噎膈,化火之徐,能除鬱火,且辛潤苦降也。然斂澀腸胃,反致停食。
3.《本草衍義補遺》:去濕熱,消痰,磨積塊。
4.《綱目》:殺齒蟲,去目翳,治噎膈反胃。同石灰爛肌肉、潰癰疽瘰疬,去瘀血,點痣黶疣贅痔核。
【摘錄】《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
你可能也喜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