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出自《廣東中藥》Ⅱ
【拼音名】She Tui Bu
【英文名】Herb of Three-leaved Pronephrium
【別名】三枝標、蛇鱗草、三叉蕨、入地蜈蚣、小一包針
【來源】
藥材基源:為金星蕨科植物三羽新月蕨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ronephrium triphyllum(Sw.) Holtt.[Meniscium triphyllum Sw.;Abacopteris triphylla(Sw.)Ching]
采收和儲藏:四季可采,鮮用或洗淨曬乾。
【原形態】多年生草本,高30-60cm。根狀莖長而橫走,稍被棕色、披針狀線形鱗片。葉遠生,葉柄稻稈色,稍被毛,基部稍被鱗片,營養葉柄長10-2Ocm,孢子葉柄長15-40cm;葉片紙狀草質,黑綠色,一般具3羽片,頂羽片長橢圓狀披針形,長15-20cm,寬3-4cm,先端漸尖,基部圓形或圓楔形,側羽片約為頂片的一半大,長披針形,長4-10cm,寬10-25mm,長漸尖,基部圓形,多少呈鐮刀狀,全緣,有極短的柄,脈羽狀,側脈斜上,聯結,結合脈上下相連,網眼稍呈斜方形,各脈被毛;孢子葉葉片稍縮小,或不縮小。孢子囊群著生橫脈上,連成線形,囊群蓋不存在。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20-1500m的林下溪谷邊或路旁。
資源分佈:分佈廣東、廣西、福建、台灣、雲南等地。
【化學成份】含三羽新月蕨甙(triphyllin)A、B、C。
【性味】苦;辛;平
【歸經】心;脾經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散瘀消腫;化痰止咳。主治癰瘡癤腫;毒蛇咬傷;跌打損傷;濕疹;皮膚瘙癢;急、慢性氣管炎。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鮮品30-60g。外用:適量,搗敷。
【各家論述】
1.《廣東中藥》Ⅱ:解毒,消炎,消腫止痛。治癰腫瘡毒,瘡癤,皮膚瘙癢,反胃,水腫 。
2.《廣東中草藥》:散毒,消腫,止痛。治毒蛇咬傷,跌打損傷,濕疹,皮炎,癰瘡癤腫 。
【摘錄】《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