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滇南本草》
【拼音名】Shān Bai Zǐ
【別名】紅果莎、烏禾、旱稗(《滇南本草》整理本),紅稗、野紅米草、水高梁、野雞稗、紅米、野高梁(《雲南中草藥》),土稗子、山高梁(《雲南中草藥選》)。
【來源】為莎草科植物山稗子的果實、根或全草。秋季采收,洗淨,曬乾。
【原形態】多年生禿淨草本。根莖橫走。莖三稜形。葉線形,長30~50厘米,先端長尖,葉鞘禿淨。苞片呈葉狀,線形,褐色;穗狀花序多數,密集形成頂生圓錐花序式;鱗片淡褐色,卵形,覆瓦狀排列;雄蕊3;囊苞卵形,有短喙,紅色。小堅果卵狀三稜形,棕紅色,包在宿存的囊苞內。花期春夏。
【生境分佈】生山坡林邊或疏林中。分佈西南等地。
【性味】
1《滇南本草》:米:味甘;殼:澀;根葉:苦澀,性微寒。
2《雲南中草藥》:果:甘微辛,微寒。
【功能主治】
涼血,止血。治月經不調,崩漏,鼻衄,消化道出血。
1《滇南本草》:專治婦人散經敗血之症。
2《雲南中草藥》:果:透表止咳,補中利水;根:止血調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0.5~1兩。
【附方】
1治婦人氣血虧損,腎肝血虛,行經頭暈、耳鳴,五心煩熱,腰疼,肚腹冷疼,氣脹,心慌怔忡,血行淡黃色,或三天巳止,或五天再行,七八天又行方止,故有散經敗血之名;或月水過多,將成崩症,或已成血崩:山稗子五錢,煎湯點水酒服。(《滇南本草》)
2治崩漏,月經過多,產後出血:山稗子根二兩。紅糖、胡椒為引,水煎服。
3治水痘,百日咳,鼻衄,消化道出血:山稗子全草五至八錢。水煎服。
4治麻疹:山稗子果五錢。水煎服。
5治脫肛:山稗子果二兩。燉豬大腸服。(2方以下出《雲南中草藥》)
【摘錄】《*辭典》
你可能也喜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