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救荒本草》
【拼音名】Shān Zǐ
【別名】龍瓜粟、鴨爪稗(《綱目》),鴨爪粟(《品彙精要續集》),龍爪稷(《授時通考》),雞爪粟、雲南稗(《醫林纂要》),雁爪稗(《三峽志》),鴨距粟(《廣州植物誌》)。
【來源】為禾本科植物穇子的種仁。
【原形態】一年生草本,高60~120厘米。稈直立,光滑,常分枝。葉鞘光滑;葉舌短,密生長1~2毫米之柔毛;葉片線形,長30~60厘米,寬5~10毫米,下面光滑,上面粗糙或具柔毛。穗狀花序2~9枚,簇生莖頂,長4~9厘米,成熟時常彎曲如雞爪;小穗含5~6花。長7~9毫米;穎披針形,先端尖,有脊,脊具翼,翼上粗糙,第一穎長約3毫米,第二穎長約4毫米;外稃有脊,脊上具狹翼,第一外稃長約4毫米;內稃具2脊,短於外稃;雄蕊3枚,花藥長約1毫米。種子球形,長約1.5毫米,黑褐色,其表面之皺紋不顯著。
【生境分佈】我國長江流域以南有栽培。
【藥理作用】以穆子代替米作大鼠飼料,可促進其生長;並使其肝中脂肪含量增高,而穆子與米兩者蛋白質的含量並無顯著差異。
【性味】
甘,溫。
1《救荒本草》:甘。
2《綱目》:甘澀,無毒。
3《醫林纂要》:甘苦,溫。
【歸經】《本草撮要》:入手足太陰、陽明經。
【功能主治】《綱目》:補中益氣,厚腸胃。
【摘錄】《*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