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雲南中草藥》
【拼音名】Tiě Tenɡ Gēn
【來源】為豆科植物巴豆籐的根。秋季採集。洗淨切片,曬乾。
【原形態】攀援灌木,長可達15米。幼枝有平貼亮棕色短柔毛,後漸脫落。復葉互生,小葉3枚;中間小葉倒卵形至矩圓形,長7.5~14厘米,寬4~11厘米,先端圓形,基部圓楔形,上面疏生白色短柔毛,下面有平伏絲狀毛;側生小葉較小,偏斜;葉柄長4~8厘米,有短柔毛。總狀花序腋生;花小密集;序軸有褐色短柔毛;萼鍾狀,有短柔毛;花冠紫色,無毛,旗瓣圓形,基部有耳,翼瓣基部有耳,龍骨瓣直;雄蕊2體,9+1;子房多少有柄,線形,有細毛,花柱彎曲。莢果扁平,腹縫線有狹翅,頂端有喙。開裂。種子3~5,黑色,扁平。
【生境分佈】生於山間疏林中。分佈四川、雲南等地。
【性味】澀微苦,溫。
【功能主治】祛瘀活血,除風濕。治內臟出血,風濕,跌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2~3錢。
【備註】本植物的莖籐煎汁製品,在少數地區亦作雞血籐膏供藥用。
【摘錄】《*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