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文

[FS:CONTENT_START]

張學文

張學文,男,漢族,1935年10月出生, 陝西中醫學院主任醫師、教授,1953年5月起從事中醫臨床工作,為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

他自創中藥「綠豆甘草解毒湯」,使患者起死回生

他創立「顱腦水瘀論」,開闢我國中醫治療多種腦病的新途徑

他培養百餘名研究生、高徒和眾多學生,已成為中醫藥事業發展的生力軍

從容淡定、舉止儒雅是陝西中醫學院教授張學文給人的第一印象。他那慈祥的面容以及慢悠悠的陝南話,讓人感到親切、溫暖、沒有距離。接觸多了,人們會被他那高深的理論見解、深厚的中醫功底所折服。在患者心中,他既是和藹可親、平易近人的父兄朋友,也是言必引經、用必據典的專家教授,更是德高望重、醫術精湛的名醫大家。

在首屆國醫大師中,已經74歲的張學文年齡最小,被稱為「年輕的國醫大師」。殊不知,張學文是陝西唯一的國醫大師,也是西北五省唯一的國醫大師。他從醫50餘年,執教40餘載,在中醫急症、溫病學、疑難病等領域均有較高造詣,對一些病機理論有頗多創新。由於他擅長治療中風等急症,又有中醫急症高手之美譽。


勤奮好學 熟諳經典

三次進修奠定學術堅實基礎

「雞鳴而起,星高而息」是張學文幼年苦讀醫書的真實寫照。對《內經》、《傷寒雜病論》等經典,他視為珍寶,愛不釋手,每有體會則點批強記。

1935年,張學文出生於陝西漢中的一個中醫世家。年幼時,他在祖父和父親的指導下,背誦《醫學三字經》、《瀕湖脈學》、《藥性賦》、《湯頭歌訣》等,很快跨進了中醫藥的神秘之門。

「雞鳴而起,星高而息」是張學文幼年苦讀醫書的真實寫照。從15歲起,他隨父親學習中醫,臨證診病,辨認藥材。張學文回憶,每天父親都聽自己背誦《藥性賦》、《湯頭歌訣》,稍有錯誤,馬上給予糾正,並要求反覆吟誦。自己也從不敢懈怠,早背誦,晚抄寫,直到學會記牢。對古代經典著作,他視為珍寶,愛不釋手,每有體會則點批強記。

18歲,張學文參加原漢中南鄭縣統一考試。他至今還記得當時考試的情景。考官問考生,知道「龍虎湯」的舉手,張學文左右看看,自己是唯一舉手的。在50名考生中,他是年齡最小的,個頭最矮的,交卷最早的,成績是第一的。以優異成績出師後,他開始了獨立的從醫生涯。1953年,張學文到該縣武鄉鎮父親創辦的「致和堂」診所應診。

1956年,張學文考入「漢中中醫進修班」學習,重點攻讀了《內經》、《傷寒雜病論》等經典著作。日後之所以能成為臨床大家,與他對經典醫籍的熟讀深悟、強記硬背、靈活運用分不開。

1958年,張學文又考入陝西省中醫進修學校(陝西中醫學院前身)中醫師資班學習,畢業後留校任教。

1959年,他參加衛生部委託南京中醫學院舉辦的「全國首屆溫病師資班」學習,師從全國著名中醫內科專家孟澍江教授。在此期間,他大開眼界,學習興趣日益高漲,特別對溫病學說等學派產生濃厚興趣,對其學術細細研究品味,並擷取其精華。


妙手施治 屢起沉痾

把千人生命從死神手中奪回

他自擬「綠豆甘草解毒湯」,使許多急性中毒患者起死回生;他採用中藥湯沖服安宮牛黃丸方法,使乙腦學生3天清醒;他運用「益腎、活血、退疸」手段治療急性黃疸型重症肝炎,患者7天後病情減輕。

「中醫不是慢郎中,在歷史的各個時期,中醫都是非常重視急症的。」張學文解釋,古代傳染病多,死亡率高,中醫在急、危、重、難病中發揮了很大作用,尤其在急症上的治療優勢功不可沒。多年[FS:PAGE]來,他精心鑽研和實踐,在中風、高熱、昏迷、中毒等病證的機理探討和治法方藥研究中,總結出一套切實可行的經驗。

1977年,張學文帶領學生在岐山縣高店鎮開門辦學。當天晚飯後,他和學生一起散步到地段醫院,卻發現醫院搶救室外放著一口棺材。大家議論:「這地方人真奇怪,人還沒死怎麼棺材先拉來了?」

進去一打聽,原來是一個30歲村婦喝「敵敵畏」自殺,醫院全力搶救一天後,告知家人準備後事。張學文二話沒說,立即為病人診療。他果斷採用自創中藥「綠豆甘草解毒湯」,為病人鼻飼、灌腸,並囑咐早晚多次服藥。他說,患者屬於熱毒傷陰證型者,運用此方可以排泄毒素,保護陰液。在張學文等人的全力搶救下,這個已經走上「黃泉路」的患者,第二天病情好轉。以後10天連續使用中西藥痊癒出院。

1984年的一天,時任陝西中醫學院院長的張學文聽說一學生在外地實習患了乙腦,不僅高熱、抽風,而且昏迷不醒,危在旦夕。他心急如焚,匆匆趕到學生住處看望,並為其診脈。他認為,這個學生是熱極生風,理當清肝熄風。於是,開了一服中藥,沖服安宮牛黃丸。可當地沒有安宮牛黃丸,他立即派另一學生連夜往返咸陽取回。患者服藥後3天清醒了,高燒退了。

一個病人在切除脾臟後的60天內,在大醫院花了57萬元都控制不住病情,而吃了張學文開的10餘劑中藥後,奇跡般地起死回生;被診斷為急性黃疸型重症肝炎患者被4個人抬進了張學文的診室,他運用「益腎、活血、退疸」的手段為其治療,病人服藥3天後就有了效果,7天後病情明顯減輕,幾個月後病人痊癒。


恪盡職守 有求必應

將「萬事德為先」作為人生準則

從醫50餘載,始終堅持「對病人似親人」的祖訓,把治病救人當成自己的日常工作。打電話的,到家中求診的,他熱情接待,有求必應。遇到困難者,他也盡自己最大能力,一幫到底。

「治病救人就是我的日常工作。」張學文認為,患者有病很痛苦,如果看病再被折騰,會加重病情。為此,他都盡力滿足患者的要求。多年來,雖然身居多職,他仍堅持定期出診;無論是外出講學還是開會,他都一視同仁地為患者免費診病。

在陝西中醫學院一附院,記者見到張學文剛為一位患者診病結束,又趕到病房查房。他仔細為患者診脈,查看舌苔,叮囑患者服藥、生活注意事項,並一一指導學生。在走向另一間病房途中,被一中年婦女攔住,說有病人叫他。張學文急忙趕去看望,原來這位病人聽到張學文的聲音,讓病友家屬喊他為自己診病。已是晚上8點多鐘了,在張學文診所門前還有幾位老人排隊。一個說,張大夫限掛20個號,自己擔心掛不上號,中午11點就來了;另一個說,是下午1點多來的,再晚就排不上號了。

第二天7點剛過,張學文就來到診所,一直工作到下午兩三點。診所面積不大,條件非常簡陋,幾個電扇呼呼地吹著,張學文被患者團團圍住。站在診桌旁的一患者說,這裡掛號費低廉,一服藥也只有10多元,很便宜,老百姓都能承受。另一候診患者說,聽朋友說張大夫的藥靈,態度好,收費低,自己才從甘肅慕名趕來的。

遇到生活困難的患者,張學文總是用最經濟實惠的方藥為他們治病,甚至親自為患者交納費用。咸陽禮泉農村一位貧困患者飽受心臟病折磨,張學文知道後幫其解決了一些困難,還精心治療使其康復。前不久,這位患者專程送來一份珍藏了20年的發黃藥方,以表達感激之情。

如今,他每週分別在陝西中醫學院一附院、二附院以及診所出診,病人依然絡繹不絕。看到這種情況,張學文感到很不安。他坦言自己年紀大了,已經力不從心,不像年輕時有求必應了。怎麼解決[FS:PAGE]這個難題,有人提議預約掛號,張學文擔心外地病人掛不上;提高掛號費,惟恐把貧困患者擋在了門外;讓學生應診,認為慕名而來的患者不樂意。總之,目前要盡力而為,做好一切工作,對得起患者,對得起國醫大師這個稱號,張學文如是說。


師古不泥 大膽創新

新觀點、新方藥、新成果接連不斷

他提出「顱腦水瘀證」新觀點,將瘀、水、熱、毒四大病因有機結合為一個整體,從而開闢了我國中醫治療多種腦病的新途徑;他改變傳統中藥給藥途徑,研製了一系列方藥,參與制訂《中風病中醫診斷、療效評定標準》等。

「中風病屬急症之一。中風病常常發病急驟、病情危重,變化多端,而氣血逆亂、瘀阻腦絡是中風發病的關鍵。」張學文將中風病發生發展概括為四期六證。四期為中風先兆期、急性發作期、恢復期、後遺症期;六證為肝熱血瘀、痰瘀阻竅、瘀熱腑實、氣虛血瘀、顱腦水瘀、腎虛血瘀。他提出的「顱腦水瘀證」的新觀點,將瘀、水、熱、毒四大病因有機結合為一個整體,從而開闢了我國中醫治療多種腦病的新途徑;擬訂「化瘀利水、醒腦通竅」大法進行治療,還研製了「腦竅通口服液」,臨床效果良好。

治療中風病,傳統的口服煎劑給藥法對於危重病人來說多有緩不濟急之弊。張學文師古不泥,大膽創新,將臨床證明的有效方藥通過實驗改成了中藥靜脈滴注劑、肌肉注射劑、肛腸灌注劑、片劑、口服液等劑型。他擬訂的「清腦通絡片」處方,曾多次獲獎。並由陝西中醫學院轉讓給天津天士力藥廠正在申報新藥。

由於改變了傳統中藥的給藥途徑,藥效發揮更加突出,臨床療效明顯提高。如用「通脈舒絡液」配合中藥湯劑辨證治療中風急症237例,總有效率達99.1%,治癒率達74%,與傳統療法及西藥對照觀察比較,具有療效高、療程短、安全可靠、後遺症少等優點。由他主持研究的這項課題榮獲1986年度國家中醫管理局重大科技成果乙等獎。

其[FS:CONTENT_END]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