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
出自《神農本草經》。
【拼音名】Wu Yi
【別名】無荑、無姑、(殿)(塘)、蕪荑仁、山榆子、山榆仁、白蕪荑、大果榆樹
【來源】
藥材基源:為榆科植物大果榆果實的加工品。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Ulmus macrocarpa Hance
采收和儲藏:夏季當果實成熟時採下,曬乾,搓去膜翅,取出種子。將種子55kg浸入水中,待發酵後,加入家榆樹皮面5kg,紅土15kg,菊花末2.5kg,加適量溫開水混全均勻,如糊狀,放板上攤平約1.3cm厚,節成徑約6.7cm的方塊,曬乾,即為成品。亦可在5-6月采實取仁,用種子60%,異葉敗醬20%,家榆樹皮10%,混合製成扁平方形,曬乾。
【原形態】落葉小喬木或灌木,高15-30m。枝常有具木栓質翅,當年生枝綠褐色或褐色,有粗毛;老枝褐色無毛。葉互生;葉柄長2-6mm,有短柔毛;托葉早落;葉片寬倒卵形或橢圓狀倒卵形,長5-10cm,寬3-7cm,中上部最寬,先端突尖,基部狹或淺心形,兩邊不對稱,兩面粗糙,有粗毛,邊緣具鈍單鋸齒或重鋸齒。花先葉開放,數朵簇生於去年枝的葉腋或散生於當年枝的基部;花大,長達15mm,兩性;花被4-5裂,綠色;雄蕊與花被片同數,花藥大,帶黃玫瑰色;雌蕊1,子房1室,綠色,柱頭2裂。翅果特大,長2.5-3.5cm,寬2.2-2.5cm,被毛,花被宿存,種子位於翅果的中部。花期4-5月,果熟期5-6月。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1000-1300m的向陽山坡、丘陵及固定沙丘上,在林區多生於林緣及河岸。
資源分佈:分佈於東北、華北及陝西、甘肅、青海、江蘇、安徽、河南等地。
【性狀】
性狀鑒別 加工品呈扁平方塊狀,表面黃褐色,有多數小孔和空隙,雜有纖維和種子。體質鬆脆而粗糙,斷面黃黑色,易成鱗片狀剝離。氣特異,味微酸澀。
顯微鑒別 粉末特徵:1澱粉粒眾多,單粒澱粉圓球形,直徑4μm左右;復粒由2-8個分粒組成。2纖維壁厚,壁孔不明顯。3花粉粒圓球形,表面有刺狀突起,萌發孔3個。4花瓣表面碎片上表皮細胞呈毛茸狀突起。
【藥理作用】
1.驅蟲作用 蕪荑醇浸提取物在體外對豬蛔蟲、蚯蚓、螞蝗皆有顯著治蟲效力;以乙醚提取的揮發油,予兔口服1g/kg未見毒性。用於感染肺吸蟲的貓,口服10%蕪荑煎液24ml/kg/日,未見治療效果,且有一貓在療程結束後五天死亡,可能是量大中毒所致。
2.抗真菌作用 蕪荑浸液(1:2)在試管內對堇色毛癬菌、奧杜盎氏小芽胞癬菌等12種皮膚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製作用。
【性味】苦;辛;性溫
【歸經】脾;胃經
【功能主治】殺蟲消積;除濕止痢。主治蟲積腹痛;小兒疳積;久瀉久痢;瘡湯;疥癬。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10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調敷。
【注意】
1.脾胃虛弱者慎服。
2.《海藥本草》:得訶子、豆蔻良。
3.《本草從新》:脾胃虛者,雖有積,勿概投。
4.《得配本草》:脾、肺燥熱者禁用。
【附方】1.蕪荑散(《仁齋直指方論》),治腸中諸蟲。2.蕪荑丸(《聖惠方》),治久痢不瘥,有蟲,兼脫肛。3.蘆薈肥兒丸(《醫宗金鑒·幼科心法要訣》),治小兒疳證。
【各家論述】
1.《神農本草經》:主五內邪氣,散皮膚骨節中淫淫溫行毒,去三蟲,化食。
2.《名醫別錄》:逐寸白。
3.《藥性論》:能主積冷氣,心腹症痛,除肌膚節中風淫淫如蟲行。
4.孟詵:治熱瘡,搗和豬脂塗,又和白蜜治濕癬,和沙牛酪療一切瘡。長食治五痔。
5.《食療本草》:散腹中氣痛。又和馬酪可治癬。又殺中惡蟲毒。
6.《海藥本草》:治冷痢心氣,殺蟲止痛。又治婦人子宮風虛,孩子疳瀉。
7.《日華子本草》:治腸風痔漏,惡瘡疥癬。
8.《醫林纂要》:瀉肺祛風濕,燥脾消寒食,治疸黃,殺蟲去蛔。
9.《中國藥植圖鑒》:祛痰利尿。
10.《雷公炮製藥性解》:按蕪荑辛宜於肺,溫宜於脾,故兩入之,風寒濕痺,大腸冷滑者,此為要劑。夫氣食皆因寒而滯,諸蟲皆因濕而生,得蕪荑以溫之燥之,而證猶不痊者,未之有也。
11.《本草經疏》:蕪荑,《本經》味辛,氣平,無毒;甄權加苦,李珣加溫,詳其功用,應是苦辛溫平之藥。非辛溫則不能散五臟、皮膚、骨節中邪毒氣,非苦平則不能去三蟲、化食、逐寸白,療腸中WENWEN喘息。然察其所主,雖能除風淫邪氣之為害,而其功則長於走腸胃,殺諸蟲,消食積也。故小兒疳瀉冷痢為必資之藥。
12.《本草匯言》:蕪荑,殺三蟲,散五疳,治小兒百病之藥也,前古諸書,主諸積冷氣,腸胃蟲癖,食症血痞,及皮膚骨節中風毒諸疾,緣其氣臭,辛XIN難聞,性專走逐,故諸滯成疾,食積蟲血,皆可蕩化。凡諸疾贏瘦,結氣發熱,疳勞疳脹,疳痢疳積,嗜食與不能食,咸宜服之。中病即止,如久服多服,不免有傷胃氣,司業者當自量之。
13.《本經逢原》:蕪荑辛散,能祛五內皮膚骨節濕熱之病。近世但知其有去疳殺蟲及治腸風痔痿、惡瘡疥癬之用,殊失《本經》之旨。《千金》治婦人經帶崩淋之病,每同澤蘭、厚樸、稿本、白芷、細辛、防風、柏仁、石斛輩用之,取其去子髒中風熱垢膩也。
【摘錄】《中華本草》
你可能也喜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