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名】Xī Bo Li Ya Qīnɡ Lan
【來源】
藥材基源:為唇形科植物大花荊芥的地上部分。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Nepeta sibirica L.[Dracocephalum sibiricum L.]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害蟲取地上部分,曬乾或陰乾。
【原形態】大花荊芥,多年生草本高約40cm。根莖木質,匍匐狀。莖多數,常在下部具分枝,四稜形,下部常帶紫紅色,被微柔毛並混生有小腺點。葉對生;莖下部葉柄長1.5-1.7cm,中部葉柄長3-7mm;葉片三角狀長圓形至三角狀披針形,長3.4-9cm,寬1.2-2.2cm,先端急尖,基部近楔形,常呈淺心形,上面疏被微柔毛,下面密被黃色腺點,邊緣通常密具小牙齒。輪傘花序稀疏排列於莖頂部,長9-15cm,有5-8mm的總梗;苞葉葉狀,向上變小,上部的呈苞片狀,披針形;苞片線形,被短柔毛及睫毛;花梗密被腺點;花萼長達1cm,外面被腺短柔毛及黃色腺點,上唇3裂,下唇2裂至基部;花冠藍色或淡紫色,長2-2.9cm,冠簷二唇形,上唇2裂,下唇3裂,中裂片腎形;雄蕊4,後對雄蕊稍短於或略超出上唇;花柱等於或略超出上唇。小堅果。花期8-9月。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1750-2650m的山坡草地。
資源分佈:分佈於內蒙古、甘肅、寧夏、青海等地。
【功能主治】清熱明目;解毒。主治目赤腫痛;口舌生瘡;牙痛。
【用法用量】內服:研末,每次2-3g;或煎湯。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