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滇南本草》
【拼音名】Xinɡ Ye Fanɡ Fēnɡ
【別名】騷羊古、瘙瘍股(《草木便方》),蜘蛛香,山當歸(《分類草藥性》),小菊花、山茴香、大寒藥(《貴州民間方藥集》),九月白花草、天蓬草、土當歸、滿身串、三足蟬,白花箭(《修訂增補天寶本草》),蛇倒退(《貴陽民間藥草》),白花草(《民間常用草藥彙編》),馬蹄防風(《滇南本草》整理本),陽山臭、犁頭尖、清當歸(《四川中藥志》),羊膻臭、馬蹄葉、地胡椒(《雲南中草藥》)。
【來源】為傘形科植物杏葉防風的根或全草。夏、秋采收,除去泥雜,曬乾。
【原形態】多年生草本,高30~50厘米。根肉質,細長圓錐形,單生,有效條側根,棕黃色。莖圓柱形,具多數白色細直槽,中空,幼嫩部分具短柔毛。基生葉心臟形或卵狀心形,長2.5~4厘米,寬2~3.5厘米,邊緣有小鋸齒;葉柄長3~7厘米;莖生葉呈3出復葉狀,小葉片卵狀心臟形,愈上愈小,呈3~5深裂,裂片狹長,具不規則的尖齒牙;最上部者只有葉鞘。復傘形花序頂生及腋生,花梗10~16個,皆具疏生短柔毛;總苞片無或有1~2片,細小;小苞片2~3片,線狀。萼片不顯;花冠白色,5瓣,頂部驟窄,內折;雄蕊5,早落;子房下位,花柱2枚。雙懸果扁圓錐形,長1.5毫米,寬2毫米,表面密生瘤狀突起。花期6~11月。
【生境分佈】生於草坡或稀疏的灌叢、櫟林、松林中。分佈雲南、四川、貴州等地。產於雲南、四川、貴州等地。
【性狀】乾燥根呈圓錐形,長約5~10厘米,直徑約1~2厘米。稍彎曲,偶有分歧。外表棕黃色,有橫形皮孔及縱皺紋。質脆易折斷,斷面稍平坦。中心木質部黃白色。皮部稍寬,粉白色,具棕紅色油點。氣微香;味略苦澀。葉灰綠色,皺縮。氣微;味澀。
【藥理作用】同屬植物茴芹所含之茴芹油可作芳香性驅風劑,並有抗真菌作用;茴芹油還對胃腸運動、分泌功能有促進作用;又可用於支氣管炎作保護劑。
【性味】
辛,溫。
1《滇南本草》:性大溫,味辛。
2《四川中藥志》:性溫,味辛,無毒。
【功能主治】
行氣溫中,祛風除濕,活血消腫。治胃痛,胸腹冷痛,風濕麻木,筋骨疼痛,跌打損傷,腫毒,瘰疬。
1《滇南本草》:溫中散寒氣。治九種胃氣痛,胸腹寒脹氣疼,寒疝偏墜,截寒熱往來痰瘧。
2《草木便方》:消瘰疬,散血破癥;療蛇傷,腫毒,跌損。
3《分類草藥性》:治一切瘰疬,癢子,腸風下血,氣痛,筋骨疼痛,風濕麻木。
4《貴陽民間藥草》:溫中散寒,止痛。治中寒發痧,胃痛,腹痛。
5《四川中藥志》:治流痰,蛇咬傷,及涼寒咳嗽。
6《雲南中草藥》:行氣健胃,祛風除濕,解毒截瘧。治消化不良,小兒驚風,預防流感。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2~5錢;研末或浸酒。外用:搗敷。
【附方】
1治陰寒發痧腹痛:騷羊古一錢。開水或酒吞服。
2治中寒縮陰腹痛:騷羊古根三錢,頭暈藥二錢。各藥研細混合,酒、水各半吞服,服後蓋棉被發汗。
3治胃氣痛,開胃:騷羊古五錢,廣木香二錢,辰砂草五錢。研細混合,開水吞服。每日三次,每次一錢。(1方以下出《貴陽民間藥草》)
4治頸淋巴結結核,流痰:騷羊古、魚鰍串、火蔥、夜交籐、夏枯草,搗爛包用。(《成都中草藥》)
5治瘰疬:騷羊古、酒糟子。共搗爛熱敷。(《四川中藥志》)
6治蛇咬傷:騷羊古,搗爛包患處。(《貴陽市秘方驗方》)
【摘錄】《*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