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綱目》
【拼音名】Yanɡ Mei Gēn
【原形態】植物形態詳楊梅條。
【化學成份】含鞣質。
【性味】
辛,溫。
1《江西民間草藥驗方》:性溫,味苦辛澀。
2《貴州草藥》:性涼,味酸微澀。
3《福建中草藥》:辛甘,溫。
【功能主治】
理氣,止血,化瘀。治胃痛,膈食嘔吐,疝氣,吐血,血崩,痔血,外傷出血,跌打損傷,牙痛,湯火傷,惡瘡,疥癩。
1《日華子本草》:煎湯洗惡瘡疥癩。
2《綱目》:煎水漱牙痛,服之解砒毒,燒灰油調塗湯火傷。
3《貴州草藥》:涼血止血,化瘀生新。
4《福建中草藥》:理氣散瘀,通關開竅。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鮮者1~2兩;或研末。外用:煎水含漱、熏洗或燒存性研末調敷。
【附方】
1治胃氣痛:楊梅根(要白種的)一兩。洗淨切碎,和雞一隻(去頭、腳、內臟),水酌量,燉二小時服。(《閩南民間草藥》)
2治胃、十二指腸潰瘍病、功能性胃痛:楊梅樹根皮(去粗皮)、青木香(馬兜鈴根)各等量。均洗淨切片烘乾,共研細末,製成蜜丸。每丸含楊梅樹根皮和青木香各一錢半。用法:每日二次,每次-丸,溫水送服。(《全展選編·內科》)
3治膈食嘔吐:楊梅鮮根二兩。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4治吐血,血崩:楊梅根皮四兩。燉肉半斤吃。(《貴州草藥》)
5治痔瘡出血:楊梅根皮四兩。燉一隻老鴨子吃。(《貴州草藥》)
6治外傷出血:楊梅根皮研細末,敷傷處。(《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7治跌打扭傷腫痛:楊梅樹根二至四兩。水煎,熏洗傷處。(《江西民間草藥驗方》)
8治刀斧傷筋:楊梅樹根(燒存性,外黑內焦黃)一兩,冰片三分。共研極細末,用耐以藥末撒布傷處,以繃帶扎護,夏天一日換一次,冬天三日換一次(傷處忌沾生水,忌搖動)。(《江西民間草藥驗方》)
9治風蟲牙痛:楊梅根皮(厚者,去粗皮)一兩,川芎三錢,麝香少許(另研)。上藥細末研勻,每用一字,先含溫水一口,次用藥末於兩鼻內搐之,涎出痛止為效。(《楊氏家藏方》立愈散)
十治走馬牙疳:鮮楊梅根第二重皮,搗極爛,調食鹽少許,敷患處。(《泉州本草》)
⑾治臁瘡:楊梅根皮三兩。煨水服。又用楊梅根皮適量,煨水洗患處。(《貴州草藥》)
⑿治疝氣:楊梅新根二兩。水煎,酌加酒或紅糖服。(《福建中草藥》)
【摘錄】《*辭典》
你可能也喜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