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內蒙古中草藥》
【拼音名】Yan Hāo
【別名】烏拉-音-沙巴嗄(蒙名)。
【來源】為菊種植物巖蒿的全草。夏、秋採挖,去淨泥土,熬膏或曬乾制炭。
【原形態】
巖蒿,又名:山蒿。
半灌木或叢生的灌木狀草本,高30~40厘米。根粗壯,木質化。莖直立,由基部分枝,枝細,有白毛,全體呈灰白色。葉為2回羽狀細裂,裂片絲狀線形,上面疏生毛,下面密生白色絨毛。頭狀花序排成圓錐狀,總苞鍾形,直徑3~4毫米,外被蛛絲狀毛,全為管狀花,黃色。
【生境分佈】生於向陽石質山坡或岩石裂縫。分佈內蒙古及東北。
【性味】苦辛,平。
【功能主治】清熱燥濕,殺蟲排膿。治偏頭痛,咽喉腫痛,風濕。
【用法用量】內服:膏,0.5~1錢;炭,1~3錢。
【注意】年老、體弱,孕婦忌服。
【附方】治偏頭痛,咽喉腫痛:白附子、葶藶子、巖蒿膏各等分。共研細面為丸,百草霜為衣如綠豆大。每晚服三至五分,溫開水送服。
【摘錄】《*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