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福建中草藥》
【拼音名】Yā Zuǐ Huanɡ
【別名】調經草(《福建中草藥》),田蛭草、魚尾草(《廣西藥植名錄》)。
【來源】為玄參科植物旱田草的全草。
【原形態】一年生草本。莖柔弱,伏地,分枝,長可達30厘米。單葉對生,倒卵狀矩圓形,長1.8~4厘米,先端鈍,基部漸狹成葉柄,邊緣有銳利的小鋸齒。總狀花序頂生,小花具柄;萼片5,綠色,裂片線狀披針形,長約6毫米;花冠談紫色,基部筒狀,前端2唇形,長約13毫米,上唇闊,凹陷,2裂,下唇擴展,3裂;發育雄蕊2,退化雄蕊2,腺體狀;柱頭2裂。蒴果圓柱狀,長1.5~2厘米。花期6月。
【生境分佈】生於濕地及稻田中。分佈西南及廣東等地。
【性味】《福建中草藥》:淡,平。
【功能主治】
活血,解毒。治月經不調,閉經,痛經,痢疾,口瘡,乳癰,瘰疬,跌打損傷。
1《福建中草藥》:理血行氣。
2《廣西藥植名錄》:治紅痢,口角炎,毒蛇咬傷,小兒瘡疥。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0.5~1兩。外用:搗敷。
【附方】
1治閉經:調經草一至二兩,酒、水燉服;或加四物湯同煎服。
2治經期提前、退後或痛經:鮮旱田草一至二兩。水煎服。
3治乳癰,背癰:鮮旱田草一至二兩,酒、水煎服;渣調冷飯或紅糖搗爛外敷。
4治瘰疬:鮮旱田草一至二兩。水煎服。
5治跌打腫痛:鮮旱田草二至三兩。酒燉服。(選方出《福建中草藥》)
【摘錄】《*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