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黃皮

【出處】《廣西藥植名錄》

【拼音名】Yě Huanɡ Pi

【別名】接骨木(《廣西藥植名錄》),山黃皮、假黃皮(《廣西實用中草藥新選》),山茴香(《貴州藥植目錄》)。

【來源】為芸香科植物齒葉黃皮的葉及根。全年可采。

【原形態】常綠灌木或小喬木,高約8米,全株有香氣,以葉為甚。樹皮灰褐色,有灰白色斑塊,嫩枝有斑點。單數羽狀復葉聚生枝頂,長15~40厘米;小葉5~15,卵形、卵狀披針形至披針形,長5~9厘米,寬2.5~4厘米,先端急尖或漸尖,或尾狀尖而鈍頭,基部鈍斜或為闊楔形至楔形,兩側略不對稱,邊緝有明顯的圓鋸齒,稀為細小而不大明顯;葉柄帶紅色,長約0.5厘米。聚傘圓錐花序腋生;花淡黃色;萼片4,稀為5,廣卵形;花瓣4~5,長圓形;雄蕊8,稀為10;子房近圓球形,花柱比子房短,柱頭與花柱等寬,略成4稜。果近圓形,比豌豆略大,紫黑色或暗紫色;每果有種子1~4粒。花期夏季。果期秋季。

【生境分佈】生於石灰岩山坡灌木叢或疏林中。分佈廣西、廣東、雲南、貴州、湖南等地。

【化學成份】根皮含歐芹屬素乙、齒葉黃皮亭、去甲齒葉黃皮亭。

【藥理作用】歐芹屬素乙與佛手柑內酯同為夫喃香豆精類,皆屬光活性物質,毒性較佛手柑內酯為大,而較花椒毒素為小。慢性毒性有胃腸刺激,脾及腎上腺的出血,肝的混濁腫脹,脂肪變性及壞死。大鼠服歐芹寓素乙後,出現於大便中,而皮膚中則無,故有人認為它治療白癜風的效果不及花椒毒素(可至皮膚中)。

【性味】《廣西實用中草藥新選》:苦微辛,涼。

【功能主治】

疏風理氣,除濕和瘀。治感冒,麻疹,哮喘,胃痛,風濕,水腫,扭挫傷折脫臼。

1《廣西藥植名錄》:治麻疹,骨斷,脫臼。

2《廣西實用中草藥新選》:解表祛風,化氣止痛,除濕消腫。治感冒高熱,瘧疾,水腫,胃痛,骨折,扭傷,關節炎,濕癢。

3《貴州藥植名錄》:治哮喘。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2~4錢。外用:煎水洗。

【附方】

1治感冒高熱:山黃皮、桑枝、香精、淡竹葉,水煎服。(《廣西實用中草藥新選》)

2治全身水腫:山黃皮、老松皮、麥稈、紫蘇梗、蟬蛻,煎水外洗;並內服蘿蔔子二次,每次三錢。(《廣西實用中草藥新選》)

【摘錄】《*辭典》

你可能也喜歡: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