櫧子

【出處】《本草拾遺》

【拼音名】Zhū Zǐ

【別名】株子(《飲膳正要》)。

【來源】為殼斗科植物苦櫧或青椆的種仁。

【原形態】

1苦櫧又名:血櫧(《綱目》),櫧栗。

常綠喬木,高5~10米。枝條稠密;樹皮灰褐色,小枝有稜。葉革質;橢圓狀卵形或橢圓形,長8~12厘米,寬3~5厘米;上面深綠色,下面蒼白色,兩面均光滑;邊緣在中部以上有3~6對疏鋸齒,下部全緣;羽狀側脈9~14對,纖細,不顯現;葉柄長1~3厘米。雄花序穗狀腋生,長8~15厘米,雄花乳白色,有香味;雌花序穗狀腋生。殼斗扁球形,直徑8~10毫米,包圍堅果,外有5~6環貼生而成間斷的和狹長而鈍的鱗片,外被暗色細毛,成熟時開裂。堅果圓錐形,柱頭外露。花期5月。果期10月。

生長丘陵或低山森林中。分佈雲南、廣東、福建、四川、湖南、湖北、江西、浙江、安徽、江蘇、陝西等地。

2青椆,又名:面櫧(《綱目》),青栲、細葉青櫟。

常綠喬木,高6~16米。樹皮灰褐色。葉互生,堅紙質;披針形或橢圓狀披針形至倒披針形,長3~11厘米,寬2~4.5厘米,先端漸尖或短尾狀漸尖,基部楔形,邊緣上部2/3以上具鋸齒,下部全緣,上面綠色光亮,無毛,下面蒼白色;側脈11~15對,隆起直達齒端;葉柄長1.5~2.5厘米。花單性,雄花4~5朵,排成腋生葇荑花序,雌花3~4朵排成短穗狀花序,著生於新枝葉腋。殼斗薄而脆,杯狀,高5~8毫米,寬1~1.3厘米,被微毛,鱗片連合成同心環帶5~7條。堅果2/3露出殼外,卵狀長形。花期3~4月。果期10月。

生長於山地密林或疏林中。分佈廣東、廣西、湖南、湖北、福建、浙江、江西、四川、安徽、雲南、貴州等地。

以上二種植物的樹皮及葉(櫧子皮葉)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性味】

1《本草拾遺》:味苦澀。

2《飲膳正要圓》:味酸甘,平,無毒,性微寒。

【功能主治】

1《本草拾遺》:止洩痢,食之不饑,令健行,能除惡血,止渴。

2《隨息居飲食譜》:患酒膈者,細嚼頻食。

【注意】《隨息居飲食譜》:氣實腸燥者勿食。

【摘錄】《*辭典》

你可能也喜歡: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