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綱目拾遺》
【拼音名】Zhānɡ Shu Pi
【別名】香樟樹皮(《玉局方》),樟皮(《綱目拾遺》),樟木皮(《生草藥手冊》)。
【來源】為樟科植物樟的樹皮,全年可采,鮮用或曬乾。
【原形態】植物形態詳樟木條。
【性味】《陸川本草》:辛,溫,味苦。
【功能主治】
行氣,止痛,祛風濕。治吐瀉,胃痛,風濕痺痛,腳氣,疥癬,跌打損傷。
1《綱目拾遺》:治天行溫疫,濕毒流注,浴疥癬,洗腳氣。
2《陸川本草》:行氣,消腫,止痛,止瀉。治胃痛,腹瀉,腫脹。
3《南寧市藥物誌》:祛風化痰,殺蟲。治寒性風濕骨痛,胃痛。外治跌打撲傷,散毒行氣,止痛。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2~3錢;或浸酒。外用:煎水洗。
【注意】《南寧市藥物誌》:孕婦忌服。
【附方】
1治霍亂上吐下瀉:樟樹皮一把。水煎,溫服。(《養素園傳信方》)
2治心疼:香樟樹皮,取時去面上黑色者,用內第二層皮,搗碎,煎湯服。(《玉局方》)
3治風濕關節痛:樟樹二重皮(鮮)、地膽草鮮根各一兩。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4治濕氣腳腫:樟木皮一斤,蛤蒟半斤,杉木皮一斤。煎湯熏冼。(《陸川本草》)
5治酒醉:樟樹皮水煎服。(《湖南藥物誌》)
6治麻疹後皮膚瘙癢:樟樹皮(鮮)水煎洗浴。(《福建中草藥》)
【摘錄】《*辭典》
你可能也喜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