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瘀論治糖尿病

糖尿病瘀血證是近年糖尿病研究中發現的一個新課題,陳寶貴教授臨床用活血化瘀法治療糖尿病及其血管神經併發症取得了顯著效果。

中醫認為,消渴之初,陰虛為本,燥熱為標,陰虛內熱,煎灼津液陰血,血液黏滯,血脈瘀塞而為血瘀。正如《醫林改錯》中所說:「血受熱,則煎熬成塊。」《素問·奇病論》又云:「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肥人多痰,而痰瘀同源,二者互為因果;肥人多氣虛,或消渴日久,陰津耗傷,無以載氣,二者均可致氣虛。氣虛無力鼓動,血行不暢,阻於脈絡,絡脈失養,變證百出。可見瘀血是糖尿病日久的必然產物,又是血管神經併發症的致病因素。

臨床各型糖尿病病人,通過血液流變學檢查均有高黏滯血症和高脂血症,主要指標是全血黏度、血漿黏度、膽固醇、甘油三酯、β-脂蛋白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既然糖尿病病人血液處於高凝狀態,形成高糖利尿,血液濃縮,血中有形成分相對增加及其功能改變,使血液的流動緩慢形成瘀血,所以對糖尿病的高脂血症要用活血化瘀法。所以,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血管微循環,是糖尿病防治的重要環節。

通過對臨床大量病例觀察,我們總結了糖尿病瘀血證的辨證依據,凡具備以下三項者可辨證為瘀血,即面有瘀斑,肢體疼痛,痛處固定不移,心前區疼痛,肢體麻木,半身不遂,女子經來有血塊,舌有瘀斑瘀點,舌質紫暗,舌下靜脈青紫或怒張。其中以舌暗,舌有瘀斑,舌下靜脈異常是早期辨證的關鍵指標,而疼痛、麻木等症出現在糖尿病中、晚期,特別是合併血管神經病變時尤其明顯,對長期注射胰島素者,其瘀血症狀更加明顯。

臨床治療糖尿病陳寶貴常選用當歸、益母草、赤芍、川芎、葛根、三七粉、丹參、蒼朮、玄參、生地、生黃芪、山藥、人參、黨參、茯苓等藥物。現代藥理研究表明,活血化瘀藥丹參、赤芍、川芎、益母草等具有擴張血管、降血脂、改善血液循環及改善血管營養狀態的作用,還能促進損傷的周圍神經修復,提高運動神經傳導速度。補氣藥黃芪等具有降血糖作用,故補氣與活血並用有降血糖、改善微循環、防治血管神經併發症的作用。經活血化瘀法、益氣養陰法治療,除能降糖降脂外,血液高黏狀態能得到明顯改善,且血管神經併發症明顯減輕。此外,還能減少胰島素的用量。

綜上所述,糖尿病的病機傳統認為是氣陰兩虛,進而導致氣虛血瘀、氣滯血瘀。面有瘀斑、心前區刺痛、肢體疼痛、麻木、半身不遂等可說明瘀血的存在,血液流變學、血小板功能及微循環的觀察使其診斷更具客觀性。

由於瘀血證存在於糖尿病病程各期,故活血祛瘀應貫徹治療始終。在應用活血祛瘀的同時,切勿忘記對本的治療,即益氣養陰與活血化瘀同時應用,根據辨證決定孰輕孰重。在發病初期以益氣養陰為主,活血化瘀為輔;而在發生血管神經併發症之後,活血化瘀應成為主要治則。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