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建中湯

大建中湯--《金匱要略》捲上

【別名】三物大建中湯(《張氏醫通》卷十六)。

【處方】蜀椒3克(炒去汗),乾薑12克 ,人參6克。

【功能主治】溫中補虛,降逆止痛。主治脾胃虛寒,心胸中大寒痛,嘔不能食,腹中寒,上衝皮起,出見有頭足,上下痛而不可觸近。

【用法用量】上三味,用水400毫升,煮取200毫升,去滓;納膠胎70毫升,微火煎取150毫升,分二次溫服,每次相隔約一小時。藥後可飲粥適量。當一日食糜,溫覆之。

【備註】方中蜀椒味辛大熱,溫脾胃,助命火,並能散積殺蟲;乾薑辛熱,溫中助陽,散寒降逆;人參補益脾胃,扶助正氣;重用飴糖建中緩急,並能緩和椒、姜燥烈之性。諸藥合用,共奏溫中補虛,降逆止痛之功。

【摘錄】《金匱要略》捲上

大建中湯--《備急千金要方》卷十九

【別名】大建中黃耆湯(《聖濟總錄》卷九十一)。

【處方】甘草6克,人參9克,半夏10克,生薑15克,蜀椒6克,飴糖24克。

【製法】上六味,哎咀。

【功能主治】主治虛勞,寒飲停在脅下,決決有聲,有頭上衝皮起,引兩乳,腹痛裡急,多夢健忘,失精氣短,眼目昏花。

【用法用量】用水1升,煮取300毫升,去滓,納飴糖,服200毫升。裡急拘引,加芍葯、桂心各9克;手足厥,腰背冷,加附子1枚;勞者,加黃耆3克。

【摘錄】《備急千金要方》卷十九

大建中湯--《重訂嚴氏濟生方》

【處方】黃耆(去蘆)附子(炮,去皮、臍)、鹿茸(酒蒸)、地骨皮(去木)、續斷、石斛(去根)、人參 、川芎、 當歸(去蘆,酒浸)、白芍葯 、小草各30克 ,甘草(炙)15克。

【製法】上藥歎咀。

【功能主治】主治諸虛不足,小腹急痛,脅肋瞋脹,骨肉酸痛,短氣喘促,咳嗽痰多,潮熱多汗,心下驚悸,腰背酸痛,多臥少氣。

【用法用量】每服1.2克,用水230毫升,加生薑5片,煎至160毫升,去滓溫服,不拘時候。咳嗽者,加款冬花,咳血者,加阿膠;便精遺洩者,加龍骨;怔忡者,加茯神。

【摘錄】《重訂嚴氏濟生方》

大建中湯--《金匱》捲上

【別名】三物大建中湯

【處方】蜀椒2合(去汗),乾薑4兩,人參2兩。

【功能主治】補心脾,祛寒氣。溫中補虛,降逆止痛。主治中陽虛衰,陰寒內盛,或蛔蟲為患,脘腹寒痛,嘔不能食,腹皮高起,出現頭足狀包塊,痛而拒按,或腹中漉漉有聲,舌苔白滑,脈細緊,甚則肢厥脈伏。心胸中大寒痛,嘔不能飲食,腹中寒,上衝皮起,出見有頭足,上下痛而不可觸近。飲食下嚥,自知偏從一面下流,有聲決決然。心腹寒痛,嘔不能食,腹中蟲物乘之而動。陰黃。厥逆,脈伏。寒飲升降,心腹劇痛而嘔;疝瘕腹中痛者;又治挾蛔蟲者。

【用法用量】三物大建中湯(《張氏醫通》卷十六)。

【注意】實熱內結,濕熱積滯,陰虛血熱等腹痛忌用。

【各家論述】1.《醫方集解》:此足太陰陽明藥也,蜀椒辛熱,入肺散寒,入脾暖胃,入腎命補火;乾薑辛熱通心,助陽逐冷散逆;人參甘溫,大補脾肺之氣;飴糖甘能補土,緩可和中。蓋人之一身,以中氣為主,用辛辣甘熱之藥,溫健其中髒,以大祛下焦之陰,而復其上焦之陽也。2.《千金方衍義》:虛寒積聚之治,此方最力,故《千金》效《金匱》用之,其方中人參輔椒、姜溫散之法,人皆得之。至於膠飴為助滿之首列,而反用以治病嘔不能食,是專用助滿之味,引領椒、姜、人參為洩滿之通使。3.《醫方論》:非人參不能大補心脾,非姜、椒不能大祛寒氣,故曰大建中。又有飴糖之甘緩以殺姜、椒之辛燥。非聖於醫者,不辨有此。4.《金匱要略釋義》:《本草經》謂蜀椒主邪氣,溫中,逐痺痛,下氣。夫大寒乃邪氣也。心胸中大寒痛,嘔而不能食,法當溫中。寒氣上衝皮起,出見有頭足,又宜下氣,故捨蜀椒莫與,從而可知中不受溫,痛痺之不必下氣者,則非蜀椒所宜矣。乾薑亦溫中之品,此證沉寒痼冷之在中者,性動而猖,其勢向上,因用蜀椒復佐以乾薑,鎮以靜而抑之使平。有謂附子驅寒止痛,何以捨而不用?曰:夫向上者,陰中有陽,實中有虛,何則?嘔為實而有火之證,嘔而不能飲食,中氣大傷,自不得以附子攻也。愛用人參、飴糖補其虛乏。方名大建中湯者,宜矣。

【臨床應用】1.腹痛嘔吐:腹中痛甚則有塊,平則無形,每每嘔吐酸水。此屬中虛,陽氣不運。當與大建中湯。黨參、蜀椒、乾薑、金橘餅。2.蛔蟲性腸梗阻:楊某,男,6歲。患蛔蟲性腸梗阻,臍腹絞痛,嘔吐不能食,嘔出蛔蟲一條。患兒面色萎黃有蟲斑,身體瘦弱,手腳清冷,按其腹部有一腫塊如繩團狀,舌苔薄白,脈沉細。此中氣虛寒,蛔蟲內阻。治以溫中散寒,祛蟲止痛,用大建中湯。西黨10g、川椒3g、乾薑3g、飴糖30g,加檳榔10g、使君子10g,囑服2劑。因患兒哭鬧不休,進城買藥緩不濟急,乃先用青蔥、老薑切碎搗爛,加胡椒末拌勻,白酒炒熱,布包揉熨腹部,冷則加熱再熨。腸鳴轉氣,腹痛漸減。藥買到後急煎成湯,分小量多次服,一劑嘔吐已止,再劑腹痛消失,並排出蛔蟲一百多條。3.嗜睡:劉某,女,18歲。患病半年。起初胸脘悶痛,漸次困頓喜臥,多眠睡。近一月餘來,無論上課或進餐行路時均不自主地入睡,以致輟學。神經科診斷為「發作性睡病」。刻診精神困頓、時時入睡、呼之蒙昧、胸腹時時竄痛,余無所苦。舌質淡,苔白潤,脈沉緩。此乃脾胃陽衰,中焦寒甚,陽為陰困,不得舒展,陽入於陰則寐;中陽虛衰,陰寒之氣攻沖則胸腹竄痛。治擬溫中健脾,大健中陽。人參、蜀椒各9k,乾薑12k,飴糖30k,水煎服。眼藥五劑後,胸腹竄痛消失,嗜睡稍減,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緩。原方繼進五劑,嗜睡大減,精神振作,舌質淡,苔薄,脈沉。更以原法加減服藥十餘劑,諸恙悉平。半年後隨訪無復發。

【摘錄】《金匱》捲上

大建中湯--《千金》卷十九

【別名】大建中黃耆湯

【處方】飴糖半斤,黃耆3兩,遠志3兩,當歸3兩,澤瀉3兩,芍葯2兩,人參2兩,龍骨2兩,甘草2兩,生薑8兩,大棗20枚。

【功能主治】五勞七傷。小腹急,臍下彭亨,兩脅脹滿,腰脊相引,鼻口乾燥,憒憒不樂,胸中氣逆,不下食飲,莖中策策痛,小便黃赤,尿有餘瀝,夢與鬼神交通,失精,驚恐虛乏。

【用法用量】大建中黃耆湯(《聖濟總錄》卷九十一)。

【摘錄】《千金》卷十九

大建中湯--《千金》卷十九

【處方】甘草2兩,人參3兩,半夏1升,生薑1斤,蜀椒2合,飴糖8兩。

【功能主治】虛勞寒澼,飲在脅下,決決有聲,飲已如從一邊下,有頭並沖皮起,引兩乳內痛,裡急,善夢失精,氣短,忽忽多忘。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以水1鬥,煮取3升,去滓,納糖消,服7合。裡急拘引,加芍葯、桂心各3兩;手足厥,腰背冷,加附子1枚;勞者,加黃耆1兩。

【各家論述】《千金方衍義》:此本《金匱》三物大建中湯,於中除去幹姜之守中,易入生薑以散表,更加半夏以運痰,甘草緩急。藥雖小變而大義不殊。

【摘錄】《千金》卷十九

大建中湯--《外台》卷十七引《深師方》

【別名】八味大建中湯

【處方】黃耆4兩,人參2兩,大棗20枚(擘),當歸2兩,桂心6兩,生薑1斤,半夏1升(洗),芍葯4兩,附子1兩(炮),甘草2兩(炙)。

【製法】上切。

【功能主治】補中益氣。主治虛勞氣血俱虛,腹中拘急或疼痛,喜溫喜按,呼吸氣短,動則汗出,手足不溫,及陰證發斑。內虛絕,裡急少氣,手足厥逆,少腹攣急;或腹滿弦急,不能食,起即微汗出,陰縮;或腹中寒痛,不堪勞苦,唇口舌干,精自出;或手足乍寒乍熱,而煩苦酸疼,不能久立,多夢寤。陰證發斑。無根失守之火,聚於胸中,上獨熏肺,傳於皮膚,胸背、手足發斑,稀少而微紅,如蚊、蚋、虱、蚤咬形狀。發黃;兼治下焦虛寒之證。

【用法用量】八味大建中湯(《景岳全書》卷五十三)。

【注意】忌海藻、菘菜、生蔥、豬、羊肉、餳、冷水等。

【各家論述】《傷寒溫疫條辨》:方中參、耆所以補中,夏、草所以調中,以此皆脾胃藥也;復有歸、芍之和血,則外溢之斑,流而不滯;又有桂、附之溫中,則失守之火,引而歸原。此中營之幟一端,而失位之師,各就其列也。是方也,以參、耆、桂、附而治斑,猶兵法之變者也。

【摘錄】《外台》卷十七引《深師方》

大建中湯--《聖濟總錄》卷五十

【處方】乾薑(炮裂)1兩半,芍葯1兩,甘草(炙,銼)1兩,桂(去粗皮)1兩。

【製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大腸虛。

【用法用量】每服2錢匕,加大棗3枚(去核),餳1塊,水1盞,煎至7分,去滓,空腹溫服,1日3次。

【摘錄】《聖濟總錄》卷五十

大建中湯--《宣明論》卷一

【別名】大建中黃耆湯、黃耆建中湯

【處方】黃耆3兩,遠志(去心)3兩,當歸3兩,澤瀉3兩,芍葯2兩,人參2兩,龍骨2兩,甘草(炙)2兩。

【製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房事過度,氣血俱虧,精關不固,少腹急痛,尿頻尿精,虛熱,自汗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