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風通聖散

防風通聖散--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處方】防風(五分),川芎(五分),當歸(五分),芍葯(五分),大黃(五分),薄荷葉(五分),麻黃(五分),連翹(五分),芒硝(五分),石膏(一錢),黃芩(一錢),桔梗(一錢),滑石(三錢),甘草(二錢),荊芥(二分半),梔子(二分半),白朮(二分半)。

【功能主治】治一切風熱等證。

【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鐘,生薑三片,煎至一鐘,不聚時服。如痰嗽,加半夏一錢。

【摘錄】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防風通聖散--《宜明論方》卷三

【別名】通聖散(《傷寒標本》卷下)。

【處方】防風、川芎、當歸、芍葯、大黃、 薄荷葉、麻黃、連翹、芒消各15克,石膏、黃芩、桔梗各30克,滑石90克,甘草60克,荊芥、白朮、 梔子各7.5克。

【製法】上藥為末。

【功能主治】疏風解表,瀉熱通便。主治風熱壅盛,表裡俱實,憎寒壯熱,頭目昏眩,偏正頭痛,目赤睛痛,口苦口乾,咽喉不利,胸膈痞悶,咳嘔喘滿,涕唾稠粘,大便秘結,小便赤澀;瘡瘍腫毒,腸風痔漏,風瘙癮疹,苔膩微黃,脈數。現用於感冒、流行性感冒、蕁麻疹、濕疹、神經或血管性頭痛、三叉神經痛等屬風熱壅盛,裡閉不通者。

【用法用量】每服6克,用水200毫升,加生薑3片,煎至120毫升,溫服。涎嗽者,加半夏15克(姜制)。

【備註】方中防風、荊芥、麻黃、薄荷輕清升散,疏風解表,使風熱之邪從汗而解;大黃、芒消瀉熱通便,山梔、滑石清熱利濕,使裡熱從二便而出;更以石膏、黃芩、連翹、桔梗清解肺胃之熱;當歸、川芎、芍葯養血和血,白朮、甘草健脾和中。配合成方,則汗不傷表,下不傷裡,從而達到疏風解表,瀉熱通便之效。王旭高評本方說:"此為表裡氣血三焦通治之劑","名日通聖,極言其用之神耳。"

【摘錄】《宜明論方》卷三

防風通聖散--《麻症集成》卷四

【處方】防風、薄荷、力子、麻黃、黑梔、甘草、荊芥、桔梗、連翹、石膏、元參、木通。

【功能主治】麻症表裡三焦俱實,昏睡壯熱,目赤舌乾嚥痛。

【用法用量】加生薑、蔥、水煎服。

【摘錄】《麻症集成》卷四

防風通聖散--《癘瘍機要》卷下

【處方】防風1兩,當歸1兩,川芎1兩,芍葯1兩,大黃1兩(煨),芒消1兩,連翹1兩,薄荷1兩,麻黃1兩,桔梗1兩,石膏1兩(鍛),黃芩(炒)1兩,白朮2錢5分,山梔2錢5分,荊芥2錢5分,甘草2兩,滑石3兩,白芷5錢,蒺藜5錢(炒),鼠粘子5錢。

【製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風熱熾盛,大便秘結,發熱煩躁,表裡俱實者。

【用法用量】每服3-5錢,白湯調下。

【摘錄】《癘瘍機要》卷下

防風通聖散--《醫學啟源》卷中

【處方】防風2錢半,川芎5錢,石膏1錢,滑石2錢,當歸1兩,赤芍5錢,甘草2錢半(炙),大黃5錢,荊芥穗2錢半,薄荷葉2兩,麻黃5錢(去根苗節),白朮5錢,山梔子2錢,連翹5錢,黃芩5錢,桔梗5錢,牛蒡(酒浸)5錢,人參5錢,半夏(姜制)5錢。

【製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一切風熱鬱結,氣血蘊滯,筋脈拘攣,手足麻痺,肢體焦痿,頭痛昏眩,腰脊強痛,耳鳴鼻塞,口苦舌干,咽嗌不利,胸膈痞悶,咳嘔喘滿,涕唾稠粘,腸胃燥熱結,便溺淋閉,或腸胃蘊熱鬱結,水液不能浸潤干週身而為小便多出者;或濕熱內甚,而時有汗洩者;或表之正氣與邪熱並甚於裡,陽極似陰,而寒戰煩渴老;或熱甚變為瘧疾,久不已者;或風熱走注,疼痛麻痺者;或腎水陰虛,心火陽熱暴甚而中風;或暴喑不語,及喑風痛者;或破傷中風,時發潮熱搐搦,並小兒熱甚驚風,或斑疹反出不快者;或熱極黑陷,將欲死者;或風熱瘡疥久不愈者;並解耽酒熱毒,及調理傷寒,發汗不解,頭項肢體疼痛,並宜服之。

【用法用量】《御藥院方》有牛膝,無牛蒡。

【摘錄】《醫學啟源》卷中

防風通聖散--《宣明論》卷三

【別名】通聖散

【處方】防風半兩,川芎半兩,當歸半兩,芍葯半兩,大黃半兩,薄荷葉半兩,麻黃半兩,連翹半兩,芒消半兩,石膏1兩,黃芩1兩,桔梗1兩,滑石3兩,甘草2兩,荊芥1分,白朮1分,梔子1分。

【製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疏風退熱,瀉火通便,解酒,解利諸邪所傷,宣通氣血,上下分消,表裡交治。主治風熱怫郁,筋脈拘倦,肢體焦萎,頭目昏眩,腰脊強痛,耳鳴鼻塞,口苦舌干,咽嗌不利,胸膈痞悶,咳嘔喘滿,涕唾稠粘,腸胃燥熱結,便溺淋閉;或夜臥寢汗,咬牙睡語,筋惕驚悸;或腸胃怫鬱結,水液不能浸潤於週身,而但為小便多出者;或濕熱內郁,而時有汗洩者;或因亡液而成燥淋閉者;或因腸胃燥郁,水液不能宣行於外,反以停濕而洩;或燥濕往來,而時結時洩者;或表之,陽中正氣與邪熱相合,併入於裡,陽極似陰而戰,煩渴者;或虛氣久不已者。或風熱定注,疼痛麻痺者;或腎水真陰衰虛,心火邪熱暴甚而僵仆,或卒中久不語,或一切暴喑而不語,語不出聲,或喑風癇者.或洗頭風,或破傷,或中風諸潮搐,並小兒諸疳積熱,或驚風積熱,傷寒疫癘而能辨者;或熱甚怫結而反出不快者,或熱黑陷將死:或大人、小兒風熱瘡濟及久不愈者,或頭生屑,遍身黑黧,紫白斑駁,或面鼻生紫赤風刺癮疹,俗呼為肺風者,或成風癘,世傳為大風疾者;或腸風痔漏,及傷寒未發汗,頭項身體疼痛者,並兩感諸症。兼治產後血液損虛,以致陰氣衰殘,陽氣鬱甚,為諸熱症,腹滿澀痛,煩渴喘悶,諸妄驚狂,或熱極生風而熱燥郁,舌強口噤,筋惕肉瞬,一切風熱燥症,郁而惡物不下,腹滿撮痛而昏者。兼消除大小瘡及惡毒,兼治墮馬打撲傷損疼痛,或因而熱結,大小便澀滯不通,或腰腹急痛,腹滿喘悶者。

【用法用量】通聖散(《傷寒標本》卷下)。本方去芒消,名「賈同知通聖散」;去麻黃、芒消,加縮砂仁,名「崔宣武通聖散」;去芒消,加縮砂仁,名「劉庭瑞通聖散;(見原書同卷)。本方改為丸劑,名「防風通聖丸」(見《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北京方),又名「通聖丸」(見《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哈爾濱方)。涎嗽,加半夏半兩(姜制)。

【注意】若時毒饑饉之後胃氣虧損者,須當審察,非大滿大實不用。

【各家論述】1.《醫方考》:防風、麻黃解表藥也,風熱之在皮膚者,得之由汗而洩;荊芥、薄荷清上藥也,風熱之在巔頂者,得之由鼻而洩;大黃、芒硝通利藥也,風熱之在腸胃者,得之由後而洩;滑石、梔子水道藥也,風熱之在決讀者,得之由溺而洩。風淫於膈,肺胃受邪,石膏、桔梗清肺胃也,而連翹、黃芩又所以祛諸經之遊火;風之為患,肝木主之,川芎、歸、芍和肝血也,而甘草、白朮又所以和胃氣而健脾。諸痛瘍瘡癢,皆屬心火,故表有疥瘡,必裡有實熱。是方也,用防風、麻黃洩熱於皮毛;用石膏、黃芩、連翹、桔梗洩熱於肺胃;用荊芥、薄荷、川芎洩熱於七竅;用大黃、芒消、滑石、梔子洩熱於二陰;所以各道分消其勢也。乃當歸、白芍者,用之於和血;而白朮、甘草者,用之以調中爾。2.《醫方集解》:此足太陽、陽明表裡血氣藥也。防風、荊芥、薄荷、麻黃輕浮升散,解表散寒,使風熱從汗出而散之於上。大黃、芒硝破結通幽;梔子、滑石降火利水,使風熱從便出而洩之於下。風淫於內,肺胃受邪,桔梗、石膏清肺瀉胃;風之為患,肝木受之,川芎、歸、芍和血補肝;黃芩清中上之火;連翹散氣聚血凝;甘草緩峻而和中(重用甘草、滑石,亦猶六一利水瀉火之意);白朮健脾而燥濕。上下分消,表裡交治,由於散瀉之中,猶寓溫養之意,所以汗不傷表,下不傷裡也。

【臨床應用】1.將防風通聖散改為湯劑治療頑固性頭痛27例,療效顯著。患者均表現為持續性或反覆發作性頭痛,病程3個月以上,經多種治療效果不佳,並排除顱內佔位性病變及顱內炎症所致之頭痛。其中偏頭痛及類偏頭痛型血管性頭痛6例;非偏頭痛型血管性頭痛8例,肌收縮性頭痛7例,神經官能性頭痛3例,鼻副鼻竇炎伴發頭痛1例,高血壓所致頭痛2例。治療以防風通聖散作為基本方,無大便秘結,去大黃、芒消;無小便黃赤,去山梔、滑石;頭昏眼花者,加菊花。結果,治癒19例,顯效5例,有效2例,無效1例,未見副作用。作者認為:本方藥味太多,應加篩選,可以防風、荊芥、薄荷、麻黃發汗解表,川芎、當歸、白芍活血和營作為主藥,隨證加減。2.咽喉腫痛:一患者咽喉腫痛,作渴引冷,大便秘結,按之六脈俱實,乃與防風通聖散。因其自汗,去麻黃、加桂枝;因涎嗽,加姜制半夏;重用消、黃下之而愈。

【摘錄】《宣明論》卷三

防風通聖散--《秘傳大麻瘋方》

【處方】防風、荊芥、當歸、羌活、獨活、殭蠶、甘草、滑石、黃柏、白朮、桔梗、薄荷、山梔、川芎各等分。

【製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紫雲瘋,起時形如紫雲,從上而下,前後一同。

【用法用量】先吃1服,後加大黃、芒消、連前藥各4錢,水煎緩服。至利為度,不用服盡。後服返元丸。

【摘錄】《秘傳大麻瘋方》

防風通聖散--《瘋門全書》

【處方】北防風、荊芥、白附、白芷、白蒺藜、殭蠶、蒼朮、白鮮皮(無癬不用)、靈仙、苦參(無癬去之)、元參、赤芍、川芎、川連、焦梔、檳榔、銀花、牛子、大黃、芒消、枯芩、生石膏、條甘草、燈心。

【功能主治】癘疾。

【用法用量】大黃、芒消2味,俟起藥時放下,令2-3沸止。足痺作熱,加黃柏;大便洞洩,去消、黃。

【摘錄】《瘋門全書》

你可能也喜歡: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