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方】芍葯3兩,甘草2兩(炙),生薑(切)3兩,白朮3兩,茯苓3兩,大棗12枚(擘)。
【功能主治】利水通陽。主治太陽病服桂枝湯,或下之,仍頭項強痛,翕翕發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者。
【用法用量】白朮茯苓湯(《雞峰》卷十八)、茯苓白朮湯(《普濟方》卷一四七引《十便良方》)、桂枝去桂加苓術湯(《內台方議》卷一)。
【各家論述】1《尚論篇》:在表之風寒未除,而在裡之水飲上逆,故變五苓兩解表裡之法,而用茯苓、白朮為主治。去桂者,以已誤不可復用也。然桂枝雖不可用,其部下諸屬,皆所必需。倘並不用芍葯以收陰,甘草、姜、棗以益虛而和脾胃,其何以定誤汗、誤下之變耶?故更一主將,而一軍用命甚矣,仲景立方之神也。2《傷寒貫珠集》:表邪挾飲者,不可攻表,必治其飲而後表可解。桂枝湯去桂加茯苓、白朮,則不欲散邪於表,而但逐飲於裡,飲去則不特滿痛除,而表邪無附,亦自解矣。3《古方選注》:苓、術、芍、甘,治太陽裡水法也。解肌或下,水邪不去,而反變症,是非解肌者矣,當去桂枝,而以苓、術、生薑代桂枝行陽,存芍葯以收陰;不取辛甘發散於表,取苓、芍約陰利水,甘、棗培土製水,即太陽入裡用五苓表裡兩解之義也。4《傷寒論類方》:凡方中有加減法,皆佐使之藥,若去其君藥,則另立方名。今去桂枝為名,所不可解。殆以此方雖去桂枝,而意仍不離乎桂枝也。
【臨床應用】1流行性感冒《新醫學》(1975;3:159):患者年歲頗高,偶感風寒,初起鼻塞頭脹,喉癢咳嗽,咯痰清稀不多,服西藥發汗後症狀仍不解。筆者以桂枝湯為底,重用桂枝、生薑、甘草,加蘇葉、細辛,1劑而愈。其後不久,正值流感流行,患者又染上流感,症狀與前類似,但痰多而伴有胸悶、胃脹欲嘔。病者自以上方治之,但無效。邀筆者再診,投以下方:桂枝2錢,赤芍3錢,甘草2錢,大棗4錢,生薑4錢,川樸花4錢,法夏3錢,茯苓4錢,白朮4錢。服藥2劑,病癒。2低熱《傷寒論詮解》:陳慎吾先生曾治一數年低熱患者,而有翕翕發熱,小便不利等證。陳用本方原方,僅2-3劑,便熱退病癒。
【摘錄】《傷寒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