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中醫理論對於痛經發病的認識可歸納為「不通則痛」。也就是說,痛經是由經期及經期前後的生理狀態在外界致病因素作用下,子宮胞脈氣血運行不暢而引起的。臨床辨證以氣滯血瘀、寒凝血瘀為最常見類型。採用中藥外敷法治療,簡便易行,止痛效果立竿見影。
寒凝血瘀證
主要表現為月經前或經期小腹冷痛,痛感遇熱(熱敷)後有所緩解,月經顏色暗,或夾有血塊,身體怕冷,雙手或腳時常感覺到冷。
敷藥方案:用吳茱萸藥包熱敷於下腹部。先將吳茱萸(150~300克)研成細末,以瓶封裝備用。痛經發作時,取藥末約30克,與適量凡士林一同放入微波爐或其他可加熱器皿內加熱,待凡士林熔化後,將吳茱萸粉末與凡士林充分攪拌混勻成膏狀。然後取兩塊適當大小的衛生紗布,將混勻的吳茱萸凡士林藥膏夾於兩塊紗布中,做成夾心麵包狀,外以塑料袋或保鮮膜包裝。待吳茱萸藥包溫度適宜後,敷於小腹部,以疼痛最明顯處效果尤佳。熱敷時間以疼痛有所緩解為適度。另外,也可以用乾薑粉或艾葉粉製成藥包外敷,製作及熱敷方法同上。
氣滯血瘀證
主要表現為經前或經期小腹脹痛,拒按,乳房脹痛,經行不暢,經色紫黯有血塊,還可伴有抑鬱或易怒等情緒症狀。
敷藥方案:雲南白藥膏貼臍治療。取適量的雲南白藥粉劑,用白酒調為稀糊狀,填在肚臍處,再用敷料包紮,膠布固定敷料,敷料上加放熱水袋,每日2~3次,每次10~15分鐘,每日一換,連續3~5天。此法可活血化瘀,通絡止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