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人的詩作中,我們常常讀到有關眼科疾病的詩句,其中以「詩翁」白居易的最多。據專家統計,白居易現存的2000多首詩歌中,涉及到醫藥學的就有100餘篇,居唐代詩人之首。
白居易一生坎坷,家庭生活也很不幸。他於27歲考取進士後,先後做過秘書省校書郎、翰林學士、左拾遺、江州司馬、杭州刺史等官職,宦海沉浮,仕途輾轉,直到37歲才結婚。長女金鑾3歲夭折,白居易有詩哭之。58歲時,他喜得一個兒子阿崔,3歲又夭折了。老年喪子,使詩翁痛苦異常,他在詩作中追思說:「悲腸自斷非因劍,啼眼加昏不是塵。」由於官場失意和生活清苦,再加上子女的夭殤,使白居易患了很嚴重的目疾。他的詩作中,屢屢可讀到有關這方面的記載。為了療疾養生,修身怡性,詩翁曾經稱病休官,辭去蘇州刺史的官職,回家鄉靜心調養。當地的百姓自發地送這位廉潔勤政的清官,祝願白居易早日康復。
在《眼暗》詩中,白居易寫道:「早年勤卷看書苦,晚歲悲傷出淚多。眼損不知都自取,病成方悟欲如何?」詩翁在此談及自己患眼病的原因是由於年輕時秉燭苦讀、窮經積學,不注意視力的保護,到了晚年視力減退,又屢遭子女夭亡的精神打擊,悲鬱多泣,才導致眼疾纏身,發出「欲如何」的無奈感歎!接著詩翁詳細描寫了自己患眼病的症狀:「夜昏乍似燈將滅,朝暗長疑鏡未磨。」你看,一朝一夕,銅鏡松燈前,模糊的視力給理政讀書寫詩的詩翁帶來多少難言的痛苦。頻發的眼疾,使白居易與中醫藥結下了不解之緣。他閱覽眼科醫書,服用滋陰養肝的中藥,並用黃連的汁液點眼治療。後來還「燒大藥」和「服氣」(即煉丹和練氣功)來養目除疾。
在另一首《眼病》詩中,白居易還描述患眼病的症狀時說:「散亂空中千片雪,朦朧物上一重紗。縱逢晴景如看霧,不是春天亦見花。僧說客塵來眼界,醫言風眩在肝家。」詩翁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敘述了患眼疾的症狀,簡直就是一例詩體的眼科病案。從白詩中的自述來分析,他的雙眼出現了羞明、睛上生翳、視物不清的症狀,即患了老年性白內障,中醫眼科稱之為「雲霧移睛」和「浮翳內障」。清代醫家張倬在《醫通·金針開內障論》中指出,本病是「肝氣上衝,凝結而成」。其主要表現是「視物微昏或朦朧如輕煙薄霧。次則空中常見黑花,或如蠅飛蟻垂,睹一成二。」將詩翁的病史自述和醫家的中醫眼科學的辨證論說對照起來看,可以洞觀白居易的醫學素養是多麼的深厚。
在另一首詩中,詩翁記錄了他請醫服藥、自我養護的康復生活:「醫師盡勸先停酒,道侶多教早罷官。案上漫鋪龍樹論,盒中虛捻決明丸。人間方藥應無益,爭得金篦試刮看。」詩中提到的《龍樹論》,又稱《龍樹菩薩藥方》,是隋唐時印度醫學隨佛教傳入中國後,被譯成中文的印度醫書。決明丸由石決明、車前子、黃連蜜丸而成,是中醫治療肝虛氣浮、風眩眼花的方劑。可以想見,詩翁接受道友的勸告,休官回鄉,「謝絕名利,洞身靜修」。瀏覽醫藥學的書籍,炮製丹藥,遵守醫囑節酒養目。但藥力有限而痼疾難卻,詩翁不得不求治於金針撥障術。金針撥障術又稱金篦刮目、開金針法,即針撥白內障術,唐代孫思邈的《千金方》和王燾的《外台秘要》中均有記載。早在1000多年前的唐代,這種由印度僧人執業的眼科手術就很普及了。
雖然目疾給詩翁帶來這麼大的痛苦,但在那個年代,這位幼年體弱、經歷磨難而且仕途也頗坎坷的詩人卻享年75歲,超過古稀之年5歲,也算是當時的長壽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