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醫生劉禹錫

「生疾不必太憂心,三治七養謹而慎。」初讀此詩,著實吃了一驚。因為,只知道劉禹錫是唐代著名詩人,在文學方面有很高的成就。不想,這劉詩人對醫病療疾之道竟也闡述得這樣深刻。

劉禹錫,唐代河南洛陽人。他自幼體弱多病,深感醫藥學對健體強身,濟世救人的重要性。於是,他從當地名醫的家中,借來《素問》、《藥對》、《小品方》等醫藥學的典籍伏案攻讀,知經絡、識營衛、辨藥性。經過30多年的研讀和臨證,劉禹錫的醫術日益高超,不僅「其術足以自衛」,而且族人門生有疾,他處方用藥後,服之輒愈。

公元818年,劉禹錫彙集個人用於各種疾病治療的效驗方劑,編成了《傳信方》兩卷,刊行於世。《傳信方》當時不僅在國內受到普遍重視,而且在國外廣泛流傳,如日本的《醫心方》、朝鮮的《東醫寶鑒》,都收錄了《傳信方》中許多行之有效的方劑。但是,《傳信方》自元代以後即逐漸散佚。現存《傳信方集釋》本,系今人從古方書中輯錄而成,共計45個方劑。

劉禹錫在他的醫著《傳信方》的《鑒藥》一文中指出:「苟循往以御變,瞇於節宜,奚獨吾儕小人理身之弊而已。」意思是說如果因循守舊,不分清藥物性能與病症是否相符合而亂投藥,不僅會對人的機體健康不利,同樣在其他方面也是行不通的。在治療上,他主張博采眾方,不斷創新,針對具體病症靈活運用,劉禹錫還注重臨床實踐,深入群眾,拜能者為師,大膽採用民間驗方。例如用蘆薈治療濕癬,是他少年時代從楚州賣藥攤上學到的。《傳信方》云:「予少年曾患癬,初在頸項間,後延上左耳,遂成濕瘡浸淫。用斑蝥、狗膽、桃根諸藥,徒令蟄,其瘡轉盛。偶於楚州,賣藥人教用蘆薈一兩,炙甘草半兩,研末,先以溫漿水洗癬,拭淨敷之,立干便瘥,真神奇也。」

劉禹錫還強調「一物足了病者」之單驗方治病,重視群眾防治疾病的經驗,他的《傳信方》搜集方劑幾十個,大多來源於民間驗方,或者是經過親身檢驗的常用良方。劉禹錫善於總結前人經驗良方,把他們的良方「亦記其事」後,又親自用於臨床驗證。

在劉禹錫的詩文中,有不少與醫藥學相關的篇章。《劉賓客文集》卷六有《鑒藥》一文,寫他「閒居,有負薪之憂,食精良弗知其旨。血氣交沴,煬然焚如」。求治於某醫家。醫生切脈觀色後,出藥一丸,告訴他中病即止,不可多服。用藥後,劉禹錫自覺「腿能輕,痺能和,涉旬而奇癢絕焉」。可他沒有遵從醫囑停服藥物,而是貪圖療效過量服用半旬,致使「厥毒果肆,涔涔周體」。忙請來那位醫家,經用解毒和氣的藥物後才化險為夷。作者以自己的親身經歷說明用藥必須劑量適中。若超過了一定的份量,便會適得其反,不但不能治好病,還會使病情惡化。從而告誡人們,處理事情必須掌握分寸,適可而止,恰到好處。如果超過了適當的分寸,事情就會發生變化,好事可能也會變成壞事。

在全唐詩中,還收錄了劉禹錫的一首《贈眼醫婆羅門僧》詩:三秋傷望眼,終日哭途窮。兩目今先暗,中年似老翁。看朱漸成碧,羞日不禁風。師有金篦術,如何為發蒙?劉禹錫用此詩贈來自印度的眼科醫僧,也可見當時中外醫學交流情況。

劉禹錫有一篇千古吟誦的名篇《陋室銘》,抒發了他「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的高風亮節和雖清貧卻不墜青雲之志的品格,心理學家們把其推薦為淡泊明志、平衡心理的良藥。這也難怪劉禹錫在那個年代能活到71歲的高齡了。

你可能也喜歡: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