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參為唇形科鼠尾草屬多年生草本植物,以地下乾燥根及根莖入藥,是我國傳統常用中藥材。
一、 選地與整地
一、選地。選擇土層深厚、土質疏鬆、富含有機質、透水透氣良好、靠近水源或有灌溉條件的沙壤土或輕壤土,土壤pH值為5.5~7.5,無污染。選平地或向陽的低山坡。周邊環境不得有污染源。前茬作物以豆科、禾本科作物為好。
二 、整地。於當年春季3月下旬~4月上旬進行。先施好基肥,然後耕翻深度30厘米以上。一般每畝施入充分腐熟的廄肥或綠肥1 500~2 000公斤、磷酸二銨1 0公斤做基肥。將耕翻後的土壤整平耙細,起壟做畦。一般畦高1 5厘米、畦寬60厘米,畦間留溝,溝寬25厘米。大田周圍開寬40厘米、深40厘米的排水溝。對澆足底水的畦進行鋪膜,膜寬90厘米,兩邊各壓1 5厘米,做到鋪平、壓實。
二、 選種
丹參大田生產一般選用種根繁殖或種苗移栽。選取直徑為O.7~1厘米生長一年的丹參根,外表鮮紅色,新鮮無疤痕、無病蟲害感染。截取種根上部2/3做種栽。在移栽前,將起出的種苗根據根莖粗細,按1 000株紮成捆;苗根過長的,要剪掉下部,保留1 O厘米長的種根;栽植前用50%多菌靈或7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蘸根處理10秒,晾乾移栽。
三、移栽
一、移栽時間。4月中下旬。
二、丹參種根繁殖。行株距為30~33厘米×20~25厘米,栽植方法為穴栽,深度以種根能放入為宜,一般5~7厘米,並按種栽生長方向栽種,不可倒栽,每穴栽入1段,覆細土2~3厘米,壓實。
三、 丹參種苗移栽。行株距為30~33厘米×20~25厘米;在畦面開穴,穴深1 O~1 3厘米,將種苗垂直立於穴內,培土、鎮壓,壓實至微露心葉,栽後根據土壤墒情適量澆穩苗水(定根水)。一般情況畝栽苗8 000~l 2 000株。
四、田間管理
一 、引苗。在出苗時要及時檢查,對土壤板結或覆土過厚地塊要破土引苗,對幼苗與薄膜間透氣地塊要覆土,以免滋生雜草。
二 、除草。除草時間一般在出苗期(苗高5~1 O厘米)、開花前期(5月中下旬)、果實采收後(7月中下旬)3個時期,及時拔除畦上、畦幫和畦溝的草。
三、追肥。在基肥充足的情況下,一般可不追肥。若未施基肥或基肥較少的情況下,可結合中耕除草進行追肥。第1次在丹參返青時(5月上中旬)結合灌水施提苗肥,每畝施漚熟的人糞尿400公斤或尿素O.5公斤;第2次施促花肥(5月下旬~6月上旬),每畝施漚熟的人糞尿500公斤和餅肥50公斤;第3次施壯根肥或長根肥(8月上旬~8月中旬),此期正值丹參旺盛生長期,根部迅速膨大,每畝施漚熟的糞肥800公斤、過磷酸鈣20公斤、氯化鉀1 O公斤。
四 、灌溉排水。5~7月丹參需水較多,如遇乾旱,土壤墒情較差時,應及時由畦溝放水滲透或噴灌,禁大水漫灌。8~1 O月是丹參地下部根迅速生長時期,如遇連陰雨天氣,土壤出現積水時,應及時排水。
五、 摘蕾控苗。摘蕾控苗時間以丹參主軸上和側枝上有蕾芽出現時為宜,選晴天上午1 O時~下午5:OO時,通過手掐或剪刀剪除的方法剪除蕾芽。
五、病蟲害防治
一 、根腐病
1、 症狀。發病初期,鬚根、支根變褐色腐爛,向主根蔓延,最後導致全根腐爛,外皮變為黑色;地上莖葉自下而上逐漸枯萎,最終全株枯死。拔出病株,可見莖地下部和主根上部變黑,病部稍凹陷,縱剖病根,維管束呈褐色。
2 、防治方法。1、合理輪作。丹參生產與禾本科作物、蔥蒜類蔬菜輪作效果較好。2、加強管理。採用高畦深溝栽培,防止積水;避免大水漫灌;發現病株及時拔除。3、種苗藥劑處理。幼苗移栽前用50%多菌靈或7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蘸根處理1O分鐘後晾乾移栽。4、藥劑防治。發病初期用50%多菌靈或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灌根,每株灌藥量250毫升;也可用7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或75%百菌清600倍液噴射莖基部,每隔1 O天噴1次,連噴2~3次。
二、根結線蟲。防治方法:1輪作。同一塊地丹參種植不超過2個週期,最好與禾本科植物如玉米、小麥輪作。2土壤處理。在根結線蟲等病害多發區,結合土壤整地,每畝施入3%辛硫磷顆粒3公斤,撒施,深翻入土;或用50%辛硫磷乳油3~3.75公斤加水稀釋1O倍,噴灑在375~450公斤細土上,拌均,製成「毒土」,結合整地撒在地面,翻入土中。
三、蠐螬。防治方法:1、精耕細作,深耕多耙,合理輪作,倒茬,合理施肥和灌水,以降低蟲口密度,減輕危害。2、結合整地,進行深耕,人工捕殺;或用50%辛硫磷顆粒劑,每畝1~1.5公斤與1 5~30公斤細土混合製成「毒土」,順壟撒施在丹參幼苗附近,雨前施下,效果更佳。3、藥劑防治,大量發生時用50%辛硫磷1000~1500倍液或90%敵百蟲1000倍液灌根,每穴5~1O毫升。4、黑光燈誘殺成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