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罐法是為了增強治療效果,加強對皮膚和穴位的刺激,促進血液循環。先用閃火法將罐吸拔於皮膚上,然後將罐上提拉動皮膚,再恢復原狀,這樣反覆、輕柔、均勻地來回提拉多次,至...
胃下垂的拔罐療法
由於腹腔內脂肪薄弱,腹壁肌肉鬆弛,導致胃低於正常位置,稱為胃下垂。胃下垂屬胃無力症,多見於消耗性疾病患者及無力型體質者,直接影響消化功能。臨床表現為上腹脹滿、食慾不...
拔罐時注意事項
1拔罐時要選擇適當體位和肌肉豐滿的部位。若體位不當、移動、骨胳凸凹不平,毛髮較多的部位均不適用。 2拔罐時要根據所拔部位的面積大小而選擇大小適宜的罐。操作時必須迅速...
痤瘡的拔罐療法
痤瘡是指人體的面部、胸部、肩頸部、背項部的局部皮膚表面出現的,形如粟米,分散獨立,分佈與毛孔一致的小丘疹或黑頭丘疹,用力擠壓,可見有白色米粒樣的汁液溢出,且此愈彼起...
中醫拔罐–角制罐
角制罐 角制罐系用牛角或羊角等加工製成,用鋸在角頂尖端實心處鋸去尖頂,實心部分仍需留1~2cm,不可鋸透,作為罐底。口端用鋸鋸齊平,打磨光滑。長約10cm,罐口直徑...
產後腹痛的拔罐療法
產婦在分娩後由於子宮收縮而引起的腹痛叫做產後腹痛。臨床症狀是產後1~2天出現腹痛,3~4天自行消失。重症患者持續時間較長,哺乳時腹痛明顯,同時子宮變硬,惡露增加。一...
常用罐法及其特點–走罐法
走罐法又稱行罐法、推罐法及滑罐法等。一般用於治療病變部位較大、肌肉豐厚而平整,或者需要在一條或一段經脈上拔罐。走罐法宜選用玻璃罐或陶瓷罐,罐口應平滑,以防劃傷皮膚。...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拔罐療法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以關節病變為主要特徵的慢性、全身性、免疫系統異常的疾病。早期有遊走性的關節疼痛、腫脹和功能障礙,晚期則出現關節僵硬、畸形、肌肉萎縮和功能喪失。本...
中醫拔罐–陶制罐
陶制罐 陶制罐由陶土燒製而成,形如石臼,罐口平滑,鼓肚,口底稍細,分為大、中、小三種型號。其優點是吸力強;缺點是易破碎,且不易觀察皮膚的變化。
耳鳴、耳聾的拔罐療法
耳鳴是聽覺功能紊亂而產生的一種臨床症狀,患者自覺耳內有聲,鳴響不斷,時發時止,重者可妨礙聽覺。引發耳鳴的原因有很多,常見的有藥物中毒、急性傳染病、噪聲損傷、顱腦外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