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議西北地區藥材生產

近兩年,中藥材生產迎來了歷史的高潮,多數大宗產品相繼進入了供過於求的週期,在西部大開發,農村產業結構大調整中,大西北迎來了中藥材部分品種戰略調整的機遇,如何搶抓良機,抵禦風險,開發中藥材特色產業,筆者試作探討。

一、西部大開發,產業大調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西北迎來了發展中藥材生產的良好時機。

1、西北開發中藥材生產的優勢。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的搖藍,這裡積澱的古代文明也包括了千年藥鄉積聚的國萃精華。大西北許多地區雖不是山青水秀,鳥語花香,但由於生態環境的多樣性、廣闊的土地、碧綠的草原、無垠的沙漠,能夠生產出許多質優量大的西土藥材,深受海內外華人的青睞,從而具有很強的產銷優勢。在全國部分藥材的總產量中,西北生產的紅芪、當歸、枸杞、孜然等品種佔到了90%左右,甘草、黨參、秦艽、羌活、銀柴胡、花椒、節菖蒲、紅花、紫草、天麻、祖師麻、羅布麻等品種佔到了70%以上,大黃、黃芪、柴胡、板蘭根、杏仁、赤芍、麻黃、地榆、拳參、大芸、鎖陽、蟲草、豬苓、半夏、小茴、沙苑子、黃芩、冬花、鹿含草、淫羊藿、地骨皮、五味子等品種佔到了一半上下。其中,產量在萬噸和5000噸以上的品種各有3個,1000噸以上的有14個,年總產量達10多萬噸。如青藏高原的蟲草、新疆的紅花、甘南草原的秦艽、鹽池、定邊的甘草、隴西的黃芪、文縣的黨參、民勤的小茴、禮縣的大黃、海東的羌活、中寧的枸杞、岷縣的當歸、武都的花椒、寶雞的菖蒲、秦嶺的柴胡、和田的大芸等地道藥材,都是在當地特殊的自然條件下生產的,形成了高產優質且具有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的強勢產品,複雜多樣的生態環境為大西北發展中藥材生產奠定了基礎。

2、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為中藥材生產提供了機遇。近兩年,由於農業形勢的變化,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力度急劇增大。在甘肅、寧夏、青海等省區,為了實現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的目標,都把中藥材列為農村支柱產業,從政策上、資金上、技術上、信息上給予傾斜,鼓勵大力發展,形成了歷史上軟環境最好的時期,陝甘寧制定了百萬畝優質中藥材產業規劃,新疆、青海把中藥材生產作為農業開發的重點加以扶持。從而,中藥材產業熱遍地興起,以藏藥為代表的西部藥業正在迅猛崛起。

甘肅省隴西縣首陽鎮是西北藥材產銷第一大鎮,今年種植中藥材33000畝,佔全鎮總耕地面積49012畝的67%,戶均5畝。2000年藥材產量4800噸,市場成交額3億多元,中藥材創農民人均純收入1200多元,鎮財政收入近200萬元,成為全國著名的黨參產銷基地和黃芪之鄉。中藥材種植業的發展,形成了產業化經營的新格局,岷縣當歸,中寧、精河枸杞,隴西黨參、黃芪,西寧蟲草,銀川苦豆子,阿拉太甘草,吉木薩爾紅花,陝北大棗,陝南天麻,武都花椒等藥材都成了當地農工貿一體化、產加銷一條龍經營的拳頭產品,產業鏈條越拉越長,市場越作越廣。

3、西北中藥材生產的戰略調整。隨著家種藥材生產急劇擴張,大多數品種進入了生產的高峰期和價格的低谷期。在供過於求的情況下,相同品種有利於產量高、質量好、成本低的地區生產,這就為黃芪、板蘭根、柴胡、甘草、黨參、大黃、紅花等大宗藥材產地的戰略調整創造了條件,在質量差、產量低、成本高的產區經受不住市場的嚴峻考驗被淘汰之後,上述品種南方產區將會全部或大部分逐步轉向西北地區,這對西北農民來說的確是難得的機遇,再加上瀕危品種和短缺禁采野生品種的人工馴化栽培,西北藥材種植品種將會大大增加,新產區只要抓住機遇,規模化發展某個優勢品種,就能迅速形成一個大的生產基地。河西某地種植的板蘭根畝產可達400--500公斤,實行機械化播種採挖,成本低、產量高、質量好,每公斤銷價2.50元以上農民就有利可圖,這樣的優勢是老產區難以競爭的,再說隴中黃芪畝產300-400公斤,如種苗農戶自己繁育,每公斤售價2.00元也不會虧本,且質量優,銷路廣,產量連年增加也無積壓,這樣,其他相對生產成本較高的產區就無法競爭,必然會形成上述品種產區的戰略轉移。

二、大規模種植,多品種引進,將會出現產銷困難。

1、盲目擴大生產,大宗品種嚴重的供過於求來臨。中藥材西北產區即要抓住機遇,也要看到風險,隨著暢銷藥材產區盲目擴大,基地建設到處開花,黃芪、板蘭根、防風、枸杞、天麻、黨參、王不留行、甘草、菟絲子、小茴香、銀柴胡等品種將會不同程度地出現供過於求,個別品種還可能發生爛市現象,其價格也將落入谷底,有的品種生產可能發生虧本,有的會處於漫長的價格低谷期,這將面臨嚴峻考驗,新產區由於市場發育程度低,信息閉塞,風險意識弱,很可能難於應對這種打擊,堅持生產會有較大困難。

2、盲目引種生產,少數品種不適應的問題較多。許多新產區摸著石頭過河,尚未經引種試驗,便成千上萬畝大規模地進行種植,不僅吃不到熱饅頭,還造成了不少損失。如隴中引種的生地因土質氣候不適應,產少質差,銷售不暢,收入微薄,不熟悉的地方仍然大量種植;再如青海有的地方海拔太高,晚春初夏長期低溫,遭遇寒流且有凍害發生,大面積引種的掌葉大黃不能正常生長等。

3、只顧眼前利益,都願種當年見效的品種,對多年生品種沒有積極性。聽說種藥材效益好,很多人都想一口吃個胖子,一年兩年就發大財,所以,只對當年生品種感興趣,反過來大家都去育苗,都種一年見效的品種,那麼,黃芪、黨參、板蘭根、銀柴胡、天麻、防風、紅芪、蘆巴子等品種就會產大於需,價落低谷。而市場緊缺的家種柴胡,多年生大頭黃芪和急需野生改家種的藏茵陳、秦艽、羌活、白芍子、豬苓、節菖蒲等品種都不願種植和開發,那麼,這些品種自然供不應求,長期貨缺價漲。

三、應對策略探討

1、自然應對。中藥材既是農付產品,又是特殊商品,常言道「少著是藥,多著是柴」,因而,其產需規律、供求變化有其自然形成的週期性,價格是調節生產的槓桿,價值規律發揮著潛移默化的作用,順其自然講的就是這個道理。改革開放以來,很多藥材的生產都經歷了多次產品由多到少,價格由低到高,再走向相反週期的變化,這是由中藥材供求關係中需求呈鋼性而生產呈彈性和轉化面太窄所決定的。我們要注意更多地研究變化規律,瞭解產需供求信息,預測價格走向趨勢,掌握自然規律,利用自然規律,按照需求變化調整種植面積和種植品種,力爭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

2、主動應對。產品過剩、價格走低、效益下降,如何發揮人的作用,主動應對,這就是我們要探討的人的主觀能動性。以往,很多產品都是存貨越多,價格越低,就越沒有人要它,反之大家則會競相搶購。現在,人們的觀念發生了轉變,農民所生產的藥材賣價虧本,他們就不賣或少賣,妥善保管,待到市場存量減少,價格上升之後再逐漸賣出,從而減少損失甚至扭虧為盈,這就是農民能夠做到的主動應對。作為商家和一般市民,低價而囤,既無風險,又能取得較好效益,只要把商品保管存放好,等個三年四載,待減種減產,經消化貨源趨少,價格上浮或暴漲,就能穩當賺錢,這樣的例子舉不枚舉,存貨比存錢強,何樂而不為呢?主動應對是藥農和藥商利益的結合,這裡也有很多很大的商機,我們不能一說產品過剩,就好像非爛市不可,只見沙塵暴而不見藍天白雲,這就是說嚴重的供過於求,價落谷底對生產者來說是災難,但所孕育的商機卻是幸福,產銷合作,協力同渡,自然會是柳暗花明。這裡,筆者不是說盲目種植,產大於需是好事,但它確是初級市場經濟條件下經常會發生的問題,我們要面對現實,珍惜勞動人民的成果,想方設法讓成果盡可能地體現它應有的價值。

3、形成大西北藥材大產業。任何事業的成功不會是一蹴而就的,;失敗是成功之母,有挫折才能有成功。大西北藥材大產業的形成也不會是一帆風順的,沒有幾個起落,不付出一定的代價使自己的產品牢固地佔領市場,就不會有高價時機到來後的高收益。西北藥業,就要充分利用自己土地寬廣、勞動力廉價的優勢,努力挖掘優質高產的潛力,克服困難,推動標準化生產,把自己的產品融於國內大市場和國際大市場之中,才會使西北中藥材產業立於不敗之地。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