瀉火解毒話黃連

黃連又名王連、支連,為毛茛科植物黃連、三角葉黃連或雲連的乾燥根莖,為瀉火解毒的常用中藥,始載於《神農本草經》,被列為上品。《名醫別錄》載:「黃連生巫陽(今重慶市巫山縣)、川谷及蜀郡(今四川省雅安境內)、太山。二月、八月采。」可見自古以來即以四川為主產地。

黃連有多個品種,產於四川的味連,又稱雞爪黃連、光連;產於四川峨嵋的稱為雅連,又名峨嵋連、刺蓋連;野生品種稱為野黃連;主產雲南的稱為雲連。此外,植物短萼黃連的根,商品多稱「土黃連」或「土川連」;黃連加工後剩下的鬚根(黃連須)、葉柄基部(剪口連)、全部葉柄(千子連)及黃連葉及撞下的黃連渣,在少數地區亦代黃連使用。

黃連性寒,味苦,無毒,入心、脾、胃、肝、膽、大腸經。據測定,含有多種生物鹼,主要是小檗鹼,又稱黃連素,約為7~9%,其次為黃連鹼、甲基黃連鹼、掌葉防己鹼、藥根鹼、非洲防己鹼、黃柏酮、黃柏內酯、木蘭花鹼、阿魏酸、多種微量元素等成分,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用於治療濕熱痞滿、嘔吐吞酸、瀉痢、黃疸、高熱神昏、心火亢盛、心煩不寐、血熱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癰腫疔瘡等症;外用治療濕疹、濕瘡、耳道流膿等症。《本草正義》載:「黃連大苦大寒,苦燥濕,寒勝熱,能洩降一切有餘之濕火,而心、脾、肝、腎之熱,膽、胃、大小腸之火,無不治之。上以清風火之目病,中以平肝胃之嘔吐,下以通腹痛之滯下,皆燥濕清熱之效也。又苦先入心,清滌血熱,故血家諸病,如吐衄溲血,便血淋濁,痔漏崩帶等證,及癰瘍斑疹丹毒,並皆仰給於此。」

現代藥理研究表明,黃連具有抗微生物及抗原蟲作用,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肺炎雙球菌、腦膜炎雙球菌、痢疾桿菌、炭疽桿菌等有較強的抑菌作用;能抑制流感病毒、乙肝病毒等,有抗病毒作用;能抑制阿米巴原蟲、黑熱病原蟲、陰道滴蟲、錐蟲,起到抗原蟲作用。研究還證實,黃連有抗心律失常、降低血壓、抑制自由基產生,減少脂質過氧化物對心肌細胞的損傷、降低心肌耗氧量、抑制血小板聚集、解毒、抗炎、解熱的作用。所含的小檗鹼還有某些抗腎上腺素樣作用;除對血管平滑肌起鬆弛作用外,對子宮、膀胱、支氣管、腸胃道等平滑肌均具有興奮作用;可增加膽汁的形成,使膽汁變稀,起到利膽作用,對治療慢性膽囊炎顯效。有報告稱,黃連中的小檗鹼能抑制癌細胞的核酸合成,抑制嘌呤核甘酸合成的中間體羧胺的利用,具有抗癌作用。

黃連的不同用途,採用不同的炮製方法。瀉心火,生用。火在上,酒炒,用於目赤、口瘡等。火在下,童便炒。火在中,薑汁炒,可清胃和胃止嘔,用於寒熱互結,濕熱中阻,痞滿嘔吐。伏火,鹽水炒。火在氣分而痛,吳茱萸拌炒,可疏肝和胃止嘔,用於肝胃不和,嘔吐吞酸。食積成火,黃土炒。止瀉,壁土炒。肝膽火,醋炒或膽汁炒。熱結於下,朴硝拌炒。血中伏火,干漆拌炒等等。

黃連在辨證施治中,與多味中藥配伍,可收到事半功倍的療效。治濕熱內蘊、血熱妄行之證,配黃芩、大黃等;治濕熱留戀腸胃,常配半夏、竹茹;治瀉痢、熱滯,配木香、黃芩、葛根等;治溫病高熱、心火亢盛,配梔子、連翹等;治熱毒瘡瘍,可配赤芍、丹皮等;治胃火熾盛的中消證,配天花粉、知母、生地等。

黃連常與諸藥配伍,煎湯內服,常用量為2~5克;亦可外用研末敷於患處。

注意:黃連屬大苦大寒藥,過服久服易傷脾胃,脾胃虛寒者忌用;苦燥傷津,陰虛津傷者慎用。

你可能也喜歡: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