犛牛角

【出處】

出自《本草綱目》。

1.《山經經》郭璞傳:犛牛,牛屬也,黑色,出西南。

2.《本草綱目》:犛牛,出甘肅臨洮及西南,野牛也,人多畜養之。狀如水牛,體長多力,能載重,迅行如飛,性至粗梗。髀、膝、尾、背、胡下皆有黑毛,長尺許。其尾最長,大如斗,亦自愛護,草木鉤之則止而不動,古人取為旌旄,今人以為纓帽。毛雜白色者,以茜染紅色。《昨夢錄》雲,西夏竹牛,重數百斤,角甚長,而黃黑相間,制弓極勁,彼人

【拼音名】Mao Niu Jiǎo

【英文名】Yak horn

【別名】犛牛、旄牛、犣牛、毛犀、貓牛、竹牛、毛牛

【來源】

藥材基源:為牛科動物犛牛的角。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Bos grunniens Linnaeus.

采收和儲藏:宰殺犛牛時鋸下牛角,陰乾或低溫烘乾。

【原形態】犛牛,狀如牛,體粗大,重在500kg以上,頭及軀體背面的毛短而光滑。肩部有突起這隆肉。體側、頸、胸、腹、尾、頜、喉部均被下垂的長毛,尤以尾毛為甚。通體暗褐黑色,吻部、鼻部稍雜白以。四肢短粗;雄獸角大,而雌蓋角小,角基略扁,二角分離甚遠,角先向上,再向外,近末端復向內向上,角尖略向後彎。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棲息於青藏高原的荒涼之處,怕熱而不畏冰雪。喜遊蕩,常數十成群,以高原山谷的粗草為食。

資源分佈:分佈於青藏高原,北至崑崙山,阿爾金山和祁連山西段,東至四川西北部,南達西藏境內。在青藏高原地區。犛牛已馴為家畜。

【性味】味酸;鹹;性涼

【歸經】心;肝;胃經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涼血熄風。主治高熱驚癇;血熱出血。

【用法用量】內服:煎不湯,15-30g。

【各家論述】《本草綱目》:治驚癇,熱毒,諸血病。

【摘錄】《中華本草》

你可能也喜歡: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