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烏栽培技術

一、選地、整地

川烏對土壤選擇較為嚴格,應選擇陽坡、地勢較高、陽光充足、土層深厚、土質疏鬆肥沃、排灌方便的海拔1800~2600m地區,中性油沙土、白沙土及灰湯土栽培最為宜。種植後生長良好,植株健壯,支根多,病害少,塊根大,產量高,質量好,但切忌連作,前作最好是洋芋和玉米地塊為宜。最多種兩年,否則易產生病害,嚴重影響產量。川烏對整地要求嚴格,洋芋、玉米收穫後,應及時耕翻、炕土,使土壤充分熟化,增加肥力,減少病蟲害。播種前再抄犁2次。曝曬數日打垡,使土壤充分勻細、疏鬆,做地平垡子細。按東西向每墒2m寬,開溝的溝寬30cm,溝深18~20cm。

二、播種

川烏於11月初或中旬開溝條播,溝深18~20cm,播種時塊根「倒栽」,芽向下,根向上,這是高產措施之一。 播種時施用腐熟的農家肥1500~2000kg/畝,磷肥50kg,尿素6kg,施後再蓋上一層3~5cm細土。川烏塊根的大小關係著產量的高低。播種塊根以150個/kg為宜,播種量100~120kg/畝。

三、田間管理

合理密植:以15000株/畝為宜。具體方法是:每壟寬2m,播種8行,溝寬33cm,行距25cm,株距18cm,過密葉片白粉病嚴重,產量低,質量差;過稀群體產量低。追肥:幼苗有4~6片葉子時,追施第1次廄肥:以50kg清水兌5~6kg糞水或兌尿素0.3~0.4kg。施用的原則是:濃度要稀,施用量要大,既施了肥又抗了旱。第2次追肥在植株開花前15~20天進行,施復合肥30~33kg/畝:以50kg清水兌復合肥0.5~0.6kg,施在植株的根部。下雨後,地塊潮濕,可干施,先用鋤頭將行間掏成小溝,把復合肥施入溝內,再蓋上泥土,減少肥效損失,提高利用率。灌溉:合理灌水保證苗齊,出苗後整個生長發育期需要保持適當的濕潤環境。

中耕管理

1、幼苗出土前,耕地1次。幼苗全部出土後如發現病株,應拔出燒燬,利用預備苗帶土移栽,時間宜早不宜遲。

2、開花前中耕1次。

3、修根是栽培川烏的特殊管理措施,是提高產量質量,促進塊根肥大的根本措施。一般修根兩次:第1次是「春分」節後,株高50cm左右進行。這時植株莖稈基部已生育小川烏塊根,先用心臟形鐵鏟,把植株附近的泥土刨開,露出莖基和母根,每株只留母根兩邊較大的塊根8~10個,把側生在莖基和母根上較小及多餘的削掉,然後將刨出下一株的泥土覆蓋在上一株的塘內,再修下一株。第2次修根在「芒種」節進行,但泥土不能刨得過深,必須削去莖基部上新生的小川烏。每次修根應注意不損傷葉片和莖桿、割斷鬚根,否則影響塊根生長膨大。

4、封頂打杈。為使養分集中於地下塊根,川烏需封頂打杈。一般在植株現花蕾時開始打尖,最遲在開花時必須打尖,每株留葉15~20個,經過打尖後的植株,又會長出腋芽消耗養分,應隨時摘除,但摘芽時不要傷害老葉,以免影響光合作用,總之應做到地無烏花,株無腋芽。

四、防治病害

川烏的病害很多,蟲害很少。發現的病害有霜霉病、菌核病、白粉病等。

1、霜霉病:苗期危害較為普遍,植株發病時,以葉片背面有一層霜霉層為主要特徵。霉層初為白色,後變為灰黑色,致使葉片枯黃而死。一般常見於晚秋低溫多雨、多濕時,發病迅速而嚴重,造成植株死亡。防治方法:苗期及時拔出病株燒燬,病窩用石灰消毒後補苗,可用1:1:200倍的波爾多液噴施預防,發病時可用25%的多菌靈500~800倍溶液(即1kg藥兌500~800kg清水),實行葉面噴施防治。

2、菌核病:是川烏生長後期最嚴重的病害,在6~7月高溫高濕的氣候條件下發病。植株受害後,莖基先呈褐色,很快長出白色系狀菌,當環境適宜時,病菌很快擴大,並逐漸形成菌核,菌核初為白色小粒,隨後擴大為淡黃色,最後變成褐色,在病症表現的同時,植株開始凋萎,病部軟腐,最後全株死亡。防治方法:與霜霉病相同,拔除病株,採用波爾多液、多菌靈噴施。

3、白粉病:植株葉片受害時,初期出現形白色絨狀霉斑,後擴大連片,使葉片佈滿一層白面狀的霉層。此霉層為病原菌的菌絲或分生孢子,霉層中的小黑點為病菌的子囊殼,破裂後散出子囊孢子危害植株。此病常在高溫乾燥或施氮肥過量,植株過密,通風透光不良的環境發生。防治方法:發病前,用波爾多液進行預防;發病後,用25%粉銹寧和50%的托布津,1:500和800倍液噴施防治。

五、適時收挖

川烏11月是最佳收穫期,否則塊根出地影響產量和質量,如作種影響出苗,曬商品藥容易空秕質量下降。

你可能也喜歡: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