鱉赤白板病的發生與防治

鱉赤白板病(俗稱紅底板、白底板病),是我國近年來危害最大的鱉病,且到目前還沒有較理想的治療方法,但通過名方面的努力,已基本找到了赤白板病的主要病原與發病條件,並在預防上有了突破性進展,特別中草藥和免疫苗防病研究的進展,為今後控制赤白板病的發生打下了基礎。筆者綜合國內有關研究結合自己實踐,通俗介紹一下赤白板病的發生與防治,供有關養殖單位參考應用。

一、赤白板病的流行特點與發病原因

來勢猛、病程長、死亡率高、不分季節並與氣候環境條件密切相關是赤白板病的流行特點。無論春夏秋冬,當氣候環境惡劣或正常養殖環境被突然打破等都是誘發赤白板病的主要因素,特別是春季溫室鱉種出池到室外養殖的發病率占60%左右,如一九九九年春季江浙一帶的百年不遇長暴雨,誘發赤白板病,而海南七月中旬開始誘發赤白板病,死亡率均在50%以上,較嚴重的鱉場高達80%,損失慘重。所以筆者認為赤白板的發生原因主要是環境惡化或突變超出鱉生理調節能力造成強應激破壞機體防禦機能使病原乘虛而入感染所至。

二、赤白板病的發病症狀

1、行為變化

突然或長期停食是赤白板病的典型症狀,減食量通常在50%以上。發病後病鱉多在池邊漂游或集群,大多病鱉頭頸伸出水面後仰,並張嘴作喘氣狀,有的鼻孔出血或出氣泡,嚴重的有明顯的神經症狀,故對環境變化異常敏感,稍一驚動迅速逃跑,不久就潛回池邊死亡。

2、外部症狀

病鱉體表無任何感染性病灶,背部中間可見圓黑色影塊,俗稱「黑蓋」病鱉死亡時頭頸發軟伸出體外,有的因吸水過多全身腫脹呈強直狀,剛死的病鱉頭部朝下提起時,口鼻滴血或滴水。有的腹部呈濁紅色(紅底板),有的則蒼白色(白底板)大多雄性生殖器脫出體外,部分脖子腫大。

3、內部症狀

剖解可見頭頸部鰓樣組織糜爛呈淡黃色或灰白色變性壞死,氣管中有大量粘液或少量紫黑色血塊。背部,肺膿腫,有的氣腫,絲狀網絡分離。有的有大量紫黑色血珠或淡黃色氣泡。腹腔,肝腫大,有的呈紫黑色血腫,有的為淡黃色或灰白色「花肝」。膽囊腫大。腸管中有大量淤血塊,有的腸壁充血,也有的腸管空白,腸中無任何食物。有的膀胱腫大充水稍觸即破。心臟灰白色,心肌發軟無力。雌性輸卵管充血,雄性睪丸腫大充血,陰莖充血發硬,也有的大量腹水。

三、赤白板病的病原

國內外有關赤白板病病原的研究較多,在國內不同地點和不同季節對患病病鱉的病原分離結果,種類已不下20個,但較有說服力的是赤板病感染細菌為原發性,後又感染病毒為繼發性。白板病先感染病毒為原發後感染細菌為繼發性。,且細菌嗜水氣單胞菌為主要病原,病毒以鱉類呼腸弧和腺病毒為主要病原。研究還發現,在赤白板病的發展過程中還會互相轉化為外症白板型內症赤板型的混合型病症。這些研究給控制和預防提供了科學依據。

四、赤白板病發生後的處理與控制

由於赤白板病的發生呈暴發性,發展很快。所以處理和控制要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而定。一般分以下幾種情況:一是發病數日,食量已減一半以上,或根本不吃食,而氣候條件又無改善的趨向,持續低溫陰雨的,應趕快清池把鱉捕出賣掉,以減少損。清出後徹底消毒並補養些魚類,因在這種情況下已較難用投餵藥物來控制疾病的發展。二是天氣忽睛忽雨,水溫不穩定,病初起還未形成暴發,鱉吃的食量還未減到一半以上,天氣無穩定好轉趨勢的,如有采光溫室,就應把鱉捕到溫室中強化飼養,並在飼料中添加藥物病毒清或環丙沙星投喂5天,可控制病情的發展。如無采光溫室,發病是精養小水泥池,可採用池上搭簡易棚來增溫催食,效果也不錯。三是疾病發生在室外較難捕撈的大泥塘裡,且病情嚴重呈暴髮型,並基本停食,而氣候又無好轉趨勢的,則應採取「保」的措施,具體做法:一是每6天用二氧化氯等消毒劑池水消毒,二是適當換水,如池水較混可每隔3—4天換出原池1/5的水,以保持水質良好,換水後應適當潑灑些生石灰,一般為呈池水25×--6的濃度。切忌大換水,大潑藥,大施生石灰的過激行為。同時每天兩次巡塘及時撈出死鱉進行遠距離深埋或化學處理。三是當天氣略有好轉,水溫上升到26℃以上時就應採購些質好味鮮的海,淡水魚或鮮豬肝切成適口的小塊,在池中多點投喂誘食,直到完全好轉時再投餵人工飼料。值得提出的是有些地方當鱉發病嚴重後投喂高劑量的抗生素和化學藥品,鱉不吃食的造成浪費,吃點食的反因藥害更加快病鱉的死亡。因許多抗生素和化學藥品對鱉的肝腎有損害的付作用,所以投喂也應以提高機體免疫力和營養為主的中草藥或添加劑。如一些含多糖和解毒生物鹼的黃芪、甘草、板蘭根、雙花等中草藥和多維等營養物質,以增強鱉的抗病力。

五、赤白板病的預防

1、改進養殖模式

根據幾年來的調查表明,春季從溫室移養到室外易發生赤白板病的鱉種大多為封閉性溫室培育,而采光大棚培育的較少,這是因為封閉性溫室不但無光恆溫,環境相對要較采光大棚穩定,如不有意在出池前進行較長時間的調控,就難適應室外多變的自然環境,故建議移到室外養殖的鱉種,最好在塑膜大棚中培育為好。

2、培育體質強壯的優質鱉種

即使是采光棚培育的鱉種,體質好壞也與疾病發生有關,通常體質好、抗病力強的鱉種適應力強恢復快,所以培育肥瘦適中,活力強,體質好的優質鱉種十分重要,但要做到這一點,須在培育期間做到以下幾點;一是整個培育期間要經過幾次分養鍛煉,這如同魚苗培育中需要拉網鍛煉一樣。二是飼料中應添加一定比例的鮮活飼料。這樣不但能減少肥胖鱉,也補充了某些營養不足能增強鱉的體質。此外,每月定期投喂些促進消化提高機體免疫力的中草藥,如板蘭根黃芪、甘草、敗醬草、鐵莧菜、馬齒莧、雙花等。三是培育密度要合理,一般要培育強壯的鱉種密度應不超過每平方米25只。此外,出溫室養殖的鱉一定經過挑選,對那些體質差有病未癒的殘次鱉不應出外邊養殖。

3、掌握好出池前後的天氣變化

由於氣候環境的變化與赤白板病的發生密切相關,所以出池後有連續10天以上的晴好天氣並使水溫在25℃基礎上有上升的趨勢。這樣出池後,鱉就能較快地適應室外的環境進入正常曬背覓食活動。由於能吃食,相應也好從口服的途徑投喂些防病藥物,否則,就不能出溫室移養。

4、外運鱉種應做好隔離暫養和鱉體消毒工作

由於一些地方的赤白板病發生是因外地鱉種與本地鱉混養後誘發的,所以除了要注意外運季節的天氣狀況和裝運管理方法,還應把運到的外地鱉先隔離暫養一段時間,等完全適應和正常覓食後再行分養,同時在隔離放養和分養時要做好鱉體的消毒工作,以免外地鱉病源傳入本地誘發赤白板病。

5、出池塘前調控好室內環境

為了使鱉能平穩過渡室外環境,出溫室前一個月應做好室內環境的調控工作,如逐步降溫與飼料轉口等。降溫不單純是停止加溫,而應在睛好無雨時逐步打開窗戶或塑棚膜,調控到移出溫室時室內的室溫與室外氣溫同步,而投飼也應放在白天,飼料品質也應在室內逐步從幼鱉料轉為成鱉料。

6、加強出池後的投喂和藥防

鱉經過環境變換,多少會有些應激和體表損傷,所以除做好鱉體消毒外,出溫室後應加強投喂,投喂方法原來在溫室裡是水下投喂的,到室外頭幾天也應在水下投喂,並逐步引到水上食台投喂,如溫室水上投喂的,可採用食台斜放法半水下半水上投喂,逐漸引到水上食台吃食。在加強投喂的同時,飼料中還應添加些果寡糖和維生素C連喂6天,當吃食完全正常後應投喂些促進消化吸收和解毒殺菌的中草藥,通常為干飼料量的1.5%煎汁拌入飼料中每月10天投喂防病。

除上述預防措施外,一些地方生產的注射疫苗,生產單位可根據自己的技術量力而行。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