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魚發病的原因及預防

一、甲魚發病的主要原因

1、人為因素:生產過程中操作不當,可造成鱉體機械損傷而感染各種病菌;放養密度過高,以導致甲魚相互爭鬥致傷而感染疾病;忽視鱉病的預防工作,為疾病的發生和傳播創造了有利條件。因此,人為因素是甲魚發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2、環境因素:環境的污染或水質及底質的惡化,不但會影響甲魚的正常新陳代謝,而且還會引起鱉體內有害物質的分解及某些病原體的滋長。

3、微生物因素:大多數甲魚疾病均由病毒、細菌、真菌和寄生蟲等感染而引起的。

4、營養因素:投餵飼料變質不新鮮和營養不全或營養成分缺乏造成疾病。

二、甲魚疾病的預防措施

1、把好苗種質量關

堅持自繁自育,杜絕疫病傳染源。選購鱉苗時,應選擇種質純真、體質健壯、個體活躍、體型較大和無傷無病的第一、第二類鱉苗,盡量不進未經海關動檢部門的境外鱉苗。

2、合理放養

根據養殖經驗,一般稚鱉的放養密度控制在20-40只/平方米,幼鱉的放養密度不要超過15只/平方米,成鱉的養殖密度以2-3只/平方米,魚鱉或蝦鱉混養時,鱉種的放養數量掌握在300-500只/畝。

3、把好飼料質量關

飼料應選擇信譽和質量過硬廠家生產的全價配合飼料。首先保證飼料新鮮不變質,顆粒大小適宜。其次是控制調整好投飼量。每天的投飼量主要根據鱉的攝食情況和水質、溫度而定。

4、水質調控:

A、魚池水體要求微鹼性,ph值要求在7.5-8.0,鹽度要求在1.5%以下,溫度要保持相對穩定。

B、透明度以30-35厘米為宜,水色為黃綠色或黃褐色。

C、溶氧甲魚雖然要求不高,但盡量能保持在4毫克/升以上。

D、水質調節和底質改良:應用微生物制劑培養水質能提高水體的穩定性和自淨能力。一般可用em菌、芽孢桿菌、硝化細菌、產酶益生素等有益微生物制劑來降低水中的氨氮、亞硝酸鹽的含量,有效分解底層有機質和其它有害物質。

E、排污與換水:定期排污是控制水質的有效手段。換水是調節水質最直接的方法,但頻繁換水一方面費用太高,另一方面換水容易破壞原有的生態平衡。因此,換水應根據水體情況決定換水量的多少。

5、實行魚、蝦、鱉、貝、藻、萍等混養,保持水體生物多樣性。

多品種混養是生物防病的有效手段,是一種十分有效的預防方法。它可以克服化學藥物或抗生素長期和大量使用而產生的耐藥性,又可避免因其造成的副作用和環境污染,促進各種生物共生共長。現介紹幾種較好的混養模式供參考:(1)鱉蝦混養:冬季在鱉池內套養6-8公斤/畝蝦種或抱卵蝦;(2)魚鱉混養:在常規魚養殖池中,於6月上旬將溫室培育的幼鱉每畝放50-100只;(3)鱉魚混養:在養鱉池中放養一部分當年育成的5厘米以上的鱖魚種10-20尾,或其它魚種如黃顙魚、花(魚骨)、湘雲鯽等,每畝投放100-150尾。同時在春季也可在鱉池內放養150-200公斤/畝的螺螄。

6、注重甲魚疾病的預防。

根據甲魚生長階段發病特點與日常觀察是做好預防工作的關鍵。平時每隔20--25天要消毒一次,消毒藥物有生石灰、溴氯制劑、二氯異氰尿酸鈉、em菌等安全環保藥物,交替消毒。同時定期在飼料中交替添加1‰-2‰的維生素c、適可耐、氟苯尼考、病毒淨、em原露或產酶益生素等,以增強甲魚自身的免疫力。尤其是在氣候、水溫等環境因子變化明顯或突變時,如溫室甲魚轉入外塘養殖時、梅雨和颱風暴雨季節及高溫天氣等,應及時做好疾病的預防和水質的調控,防止甲魚應激反應增強,以致內分泌失調而導致發病。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