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芩標準化種植技術

黃芩為多年生草本,株高20-50cm,主根呈圓錐狀,長約10-30cm,直徑約1-2cm,外皮呈黃褐色,內部黃色。莖叢生,基部伏地,稍上升或直立,分枝多而細,株方形,綠色或紫綠色。單葉對生;葉片披針形,先端漸尖或急尖,基部圓形,全緣。總狀花序頂生,花偏向一側排列較密;花萼呈筒狀外面密生絨毛;花冠呈紫色,二唇形;雄蕊4枚,2強;雌蕊1枚,子房4深裂,子房下具橙色肉質花盤。小堅果4枚,卵形,黑色,表面具瘤,直徑約1mm,包圍於宿存萼內。花期6-9月,果期7-10月。

生物學特性

黃芩喜溫和氣候,耐寒冷,搞乾旱。原野生於山坡,地堰,林緣向陽乾燥地方。對土壤要求不嚴格,以排水良好,肥沃的砂質壤土赤優,在丘陵薄地均可種植。低窪積水地不宜栽種。

栽培技術

一、整地施肥:選擇疏鬆,肥活,有灌溉條件,土層深厚的沙質壤土地。有條件的每畝施土雜肥2000-2500kg,搗細散於地內;也可畝用50公斤復合肥,25公斤磷肥作底肥。深翻20-24cm,耙細整平,做90cm寬的平畦,開好排水溝。地干時,先向畦內灌水,待水滲下後,表土稍干松時再下種。

二、繁殖方法

1、用種子繁殖。春播的在「春分」至「清明」之間,夏播的在「夏至」到「立秋」之間。直播。在整好的畦面上,按行距24cm,開1cm深的溝,將種子摻細沙,均勻地撒入溝內,覆土0.5cm,摟平,稍加鎮壓,使種子與土壤密切結合。保持畦面濕潤,播後約10餘天出苗。每畝用種量3kg。

2、育畝移栽。「清明」前後,在整好的畦面上,按行距12cm,開0.5cm深的溝,將種子拌細沙撒放溝內,覆土摟平,稍加鎮壓,上邊蓋一層草或麥秸,保持表土濕潤。每畝用種子5公斤左右育苗。移栽:春播的在「立秋」前後移栽,夏播的第二年發芽後移栽。在整好的大田里,按行距24cm,開12-15cm深的溝,按株距12cm放苗,芽頭向上,低於地面15cm左右,使根部直立,覆土,壓緊,使根與土壤密切接觸。栽後澆水,以保證成活。

三、田間管理

1、幼苗期管理。播種後,保持地面濕潤,利於幼苗出土。幼苗出土後,去掉覆蓋的雜草,並輕輕地動表土,保持地面疏鬆,下面濕潤,利於根向下伸長,幼苗長到4cm高時淺鋤一次,並間去過密的弱苗。育苗田按硃距6cm留苗,只播的按株距12cm定苗。定苗後有草就鋤,旱時澆水,雨季注意防澇,地內不可積水。

2、移栽後的管理。成活後,注意鋤地松土,保持地內清潔。黃芩抗旱力較強。遇嚴重乾旱或追肥後可適當澆水,一般不用常澆水。「立夏」以後,每畝施土雜1000kg加草木灰150kg,混勻後,在行間開淺溝施入,覆土蓋平以後經常除草,保持地內無雜草。一般於6月開花,可開到9月,種子成熟期不一致,且隨成熟隨掉落,如收種子應及時采收,儲存備用。如不需收種子,可去掉花蕾,以利根部生長。

病蟲害防治

根據多年來的生產實踐和觀察。目前黃芩發生病蟲害的現象不多,一般不需專門防治,只有極個別地塊發現有葉枯病的發生。

葉枯病:病源是真菌中的一處半知菌。主要為害葉片。症狀是從葉尖或旰緣向內延伸。呈不規則的黑竭色病斑,迅速自上而下蔓延,致使葉片枯死,高溫多雨季節易發病。

防治方法:冬季處理病殘株 ,將感染病菌的病殘株連根撥出燒掉,以消來越冬病菌。發病初期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1:1:120波爾多液噴霧,每7-10天噴灑一次,連續2-3次既可治癒。

收穫加工

播種後一般二年收穫,也可當年收穫。在」霜降前後,選晴天收刨,刨掉莖葉及泥土,曬乾或晾乾。在晾過程中,防止水濕雨淋,以免見水變綠,最後變質發黑,影響質量。干後去淨根須,即可供藥用。每3-4kg鮮根,可加工1kg乾貨,一般每畝可收穫乾貨200-300kg。乾貨以條粗、質堅實、內色黃者為佳。

你可能也喜歡: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