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艽為龍膽科植物秦艽的乾燥根。性平,味苦、辛。具祛風濕、止痛、退虛熱之功能。主產於甘肅、山西、陝西,東北、內蒙古等省區亦產。
(-)形態特徵
秦艽為多年生草本,高20-60厘米。主根粗長,長圓錐形,扭曲不直。鬚根多條,扭結或黏結成一個圓柱形的根。基部為殘葉纖維所包圍。莖直立或斜生,單~。基生葉密集成蓮座狀;莖生葉對生,較小,基部連合;葉片披針形或矩圓形。聚傘花序,一側開裂,萼齒小,一般4-5枚或缺;花冠筒狀鍾形,藍紫色,頂端分裂,裂片卵圓形,裂片間有對稱的褶,三角形;雄蕊5,生於花冠筒的中下部;子房無柄,柱頭2裂。蒴果矩圓形;種子橢圓形、深黃色。花期7-8月,果期8—10月。
(二)生長習性
秦艽喜潮濕和冷涼氣候,耐寒,忌強光,怕積水。對土壤要求不嚴,但以疏鬆、肥沃的腐殖土和砂壤土為好;地下部分可忍受一25℃低溫。在乾旱季節,易出現灼傷現象,特別是葉片,在烈日直射下易變黃和枯萎。每年從根莖部分生出一個地上莖,生長年限較長的地上莖多簇生。通常每年5月下旬返青,6月下旬開花,8月種子成熟,年生育期約100天左右。在低海拔而較溫暖地區,花期、果期一般推遲,生長期相應延長。種子發芽宜在較低溫度條件下萌發,發芽適溫為20℃左右,而30℃高溫則對種子萌發有明顯的抑製作用。如用低濃度赤黴素溶液浸種24小時,可明顯促進種子萌發。種子壽命為1年。
(三)栽培技術
1.選地、整地:選擇上層深厚、肥沃、質地疏鬆向陽的砂壤土,於春季或秋季進行翻耕,耕深30厘米左右,揀去石塊或樹根;每畝施優質腐熟農家肥3000千克,過磷酸鈣80千克,草木炭500千克;整平耙細,作畦或打壟,待播。
2.繁殖方式:用種子繁殖。可分春播和夏播,春播在4月上中旬,夏播於6月中上旬進行。方法是選取飽滿成熟的種子,於早春在整好的地上開溝,溝深l-2厘米、溝距24厘米。條播或穴播,將種子均勻的撒入溝內,然後覆土,略加鎮壓,在有條件的地區可以覆蓋一層草,進行保墒遮蔭,以促進種子萌發,每畝播種0.5千克。一般從播種到種子發芽大約需要1個月。
3.田間管理:播種後1個月左右出苗;當苗高6-10厘米時,按株距12-15厘米進行均勻間苗,間苗後要適當澆水與追肥。中耕除草每年2-3次,一般於5月中下旬進行第一次中耕除草,此時幼苗易受傷,必須操作細緻;6月中下旬或7月上旬,再進行第二次除草。每年追肥2-3次,以農家肥為主,農家肥作冬肥施入,每畝施入人糞尿1500-2000千克或腐熟油餅50-100千克,加水1500千克,化肥以三料復合肥為好,一般在植株封壟後趁雨或澆水時撤施,每畝20千克;第三次在開花期進行葉面噴施磷酸二氫鉀,每畝施0.6千克,分3次噴施,每隔10天噴1次。
4.病蟲害:(l)葉斑病:一般多於6或7月發生,為害葉片,嚴重時植株枯萎死亡。防治方法:1清除病葉並集中燒燬;2發病初期可噴1:1.5:150的波爾多液,10天噴1次,連續3次,或用65%代森銨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每7天1次,噴灑2-3次。(2)蚜蟲:多於春末夏初發生,為害根部。防治方法:發病期噴40%氧化樂果乳油1500倍液,或用20%速滅殺了每畝20毫升、對水50千克噴霧,每隔15天用藥1次,連續2-3次,效果明顯。
(四)采收加工
秦艽生長緩慢,一般生長8年後於秋季採挖,生長快的可在5年左右時採挖;把挖出的根除掉莖葉、根須和泥土,然後用清水洗淨,使報呈乳白色,再放在專用場地或架子上晾曬,待根變軟時,繼續堆放3-7天進行「發汗」,至顏色呈灰黃色或黃色時,再攤開曬乾即可,小秦艽採挖後先趁鮮搓去黑皮,然後曬乾即可。
(五)留種技術
選擇無病、健壯的植株作為留種株,秦艽主要靠種子進行繁殖,一般從種子前發的第二至三年後,植株即可開花結實,采收成熟飽滿的種子即可作為種子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