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蓀栽培技術

原野生採集的竹蓀,價等黃金,有「真菌之花」、「菌中皇后」之譽。而已有人工栽培。竹蓀於20世紀80年代由寧德古田首先馴化成功。人工栽培使用的原料有竹類、段木、甘蔗渣、木屑等,有箱栽、床栽和露天竹林地栽培形式。用菌蕾作材料進行組織分離,用馬鈴薯培養基,pH值4.5~5,置於15~20℃培養15~20天得純母種,純種菌絲白色,見光會變淡粉紅色或紫紅色。再用栽培原料製成培養料接入母種,在同樣溫度下培養30~45天即得原種。原種可直接使用,也可進一步擴製成栽培種。早春氣溫回升至15℃以上進行栽培,接種完畢需覆土3~5cm,以便保濕和產生菌索。注意保持覆土濕潤和栽培場地空氣潮濕。子實體發生的適溫為23~26℃,若栽培條件適宜,1個月覆土中長出菌索,2個月出現菌蕾,3個月左右就可采收。采收後洗淨孢子,剔除菌托和泥土,曬乾或烘乾便成商品。色白、體大,無蟲蛀者為上品。

另一種是挖取室外野生竹蓀菌絲(將帶菌絲的竹鞭和土壤一起挖來,要遮光保濕),剔除雜菌,帶到室內栽在預先用腐殖質豐富的竹園土、死竹鞭段、竹葉等配成的培養床上,澆透水,在遮光下溫度保持20~24℃,相對濕度65%~70%。一般經過1個月培養菌絲即可發好,然後將發好的菌絲和竹鞭段及土壤一道挖取,再播種到野外竹園內或室內培養箱內,播種量和培養料之比為1:10。每平方米約需600克栽培種。室外栽培播種深度以挖至見竹鞭細根和腐死竹鞭為宜。覆土厚度與出蕾快慢和子實體生長有關,若種在淺土層中腐死的竹鞭、竹節頭、竹葉、竹蔸等處較易成活,生長也快;若種在深土層中,生長就較慢,竹蓀產量也將明顯減少。室內栽培的竹蓀,在播種後覆土,澆透水,冬季溫度要保持在5℃以上,相對濕度70%~90%。無論室內還是室外栽培,播種後1星期內都應特別注意保濕。

據試驗,早元竹、哺雞竹、淡竹等的竹鞭、竹葉、竹蔸均能栽培竹蓀。用竹蓀菌絲人工栽培,比實驗室制種栽培所用週期(10~14個月)縮短了3~5個月,而且培養料也容易解決,很適合野生竹蓀資源豐富、且有大面積栽培地的地方推廣栽培。

玉米套種竹蓀立體栽培技術:竹蓀、玉米、黃豆可同期播種,玉米、黃豆枝桿可為竹蓀遮陰保濕,使竹蓀得以正常發育生長;竹蓀培養料可以改良土壤促使玉米高產豐收;種植竹蓀不在單獨佔用耕地,多種作物協調生長,形成良性循環,從而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也降低了竹蓀栽培成本。

你可能也喜歡: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