藿香為常用中藥。始載於宋·《嘉禧本草》。具有芳香化濁、開胃止嘔、發表解暑的功能。用於濕濁中阻、脘痞嘔吐、暑濕倦怠、胸悶閉暑、腹痛吐瀉、鼻淵頭痛等病症。
來源 為唇形科植物廣藿香Pogostemon cablin(Blanco)Benth.的乾燥地上部分。屬多年生草本,均為栽培。喜生於溫暖潤濕、排水良好的沙質土壤中。
鑒別要點 三種不同產地的廣藿香,以石牌藿香產期長、加工講究,具有莖壯形矮,枝葉密被毛茸,氣清香醇為優;高要藿香產期稍短,而體形略大,葉質稍薄,氣香而不醇,質亦尚可;海南藿香則產期較短、加工粗放,因而枝條彎曲,氣香而濁,質較遜。
名典鑒別 1宋·掌錫禹曰:「按南州異物誌云:藿香出海邊國,形如都梁,葉似水蘇,可著衣服中。嵇含南方草木狀云:出高趾、九貞、武平、興古諸地,吏民自種之,榛生(泛指叢生……),五六月采。曰干乃芬香。」2蘇頌曰:「藿香嶺南多有之,人家亦多種。二月生苗,莖梗甚密,作叢,葉似桑而小薄、六月七月采之,須黃色乃可收。」3明·《本草蒙筌》載:「藿香。嶺南郡州,人多種蒔。七月收采,氣甚芬香。市家多摻棉花葉、茄葉假充,不可不細擇爾。揀去枝梗入劑。」4李時珍曰:「藿香方莖有節中虛,葉微似茄葉。潔古、東垣惟用其葉,不用枝梗。今人並枝梗用之,因葉多偽故耳。」5清·《本草從新》:「藿香出交廣,方莖有節,葉微似茄葉。古唯用葉,今枝梗亦用,因葉多偽也。」
快速鑒別 1.石牌藿香:種植13個月後采收。加工時採用「順枝悶香」工序。是廣產藿香最佳品。主產廣州,市郊石牌、索下及鄰近的鄉村。形狀是:全草長30~80cm,多分枝,主莖粗短,直徑l.5~2.5cm,莖枝略呈方柱形,四角鈍圓,直徑0.4~lcm,表面灰棕色或灰綠色,老莖堅硬,木質。莖枝折斷後中間有白髓,似海綿狀。葉對生,完整葉片卵狀長橢圓形,邊緣具鈍鋸齒,干後皺縮。葉片脫落較少,葉質稍厚,色鮮,呈黃綠色或金黃色,習稱「金花葉。」枝葉密被毛絨。氣清香醇,味甘淡,無苦澀。
2.高要藿香:種植約9個月後采收。亦有「順枝悶香」工序。品質亦佳。主產高要、肇慶、雲浮、湛江、電白等地。形狀是:主莖粗長,枝葉稍稀疏,體形較大,長lOOcm左右。葉片脫落稍多,葉質略薄,表面黃色或灰色。枝條順直,質稍鬆,斷面髓部略大。氣香而不醇,味甘淡,微澀。
3.海南藿香:種植時間較短,兩年內采收3次或一年內采收2次。采收後曬乾。無「順枝悶香」工序。質量稍遜。主產海南萬寧等地。形狀是:主莖粗短,分枝多,長50~lOOcm,以至100cm以上。葉片脫落較多,葉質較薄,表面灰黃色或黃棕色。枝條多彎曲,質較松,斷面髓部較大。氣香而濃濁,味微苦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