萹蓄為少常用中藥。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具有清熱利尿、燥濕殺蟲的功效。用於膀胱熱淋、小便短赤、淋瀝澀痛、皮膚濕疹、陰癢、帶下等病症。
來源 為蓼科植物萹蓄Polygonum aviculare L的全草。萹蓄為一年生草本,高約15~40cm。植物體具白色粉霜,莖平臥或斜上,分枝多,幼枝有稜。葉互生,橢圓形至披針形,長1~3.5cm,寬6~10mm,先端鈍或銳尖,基部楔形,無毛,近無柄,托葉鞘狀,膜質、色白,先端開裂,老時裂成絲狀。花小,常數朵簇生於葉腋,具短花梗,萼片綠色,邊緣白色,結果後,自邊緣變為粉紅色。蒴果小、黑色、三稜形。
生於田邊、路旁、水邊等處。
產地與分佈 全國大部分地區均產。以河北、東北、河南、山西、湖北等地產量大。多自產自銷。
鑒別要點 鑒別萹蓄主要抓住以下幾點:一是全草布地而生呈匍匐狀,枝葉繁茂;二是莖圓柱形,節部稍膨大,節間長約3cm,形似釵股;三是葉互生,披針形,近無柄;四是花小,常數朵簇生於葉腋。
混淆品異葉蓼形似萹蓄,但植株無白色粉霜;習見蓼則植株短小,全體呈紅棕色,莖節間粗而密,可資區別。
偽品雞眼草為豆科植物,葉為三小葉,倒卵形,用手撕葉片成人字形分離,故又名「人字草」,花淡紫紅色、莢果卵圓形,極易區分。
名典鑒別 1漢·《神農本草經》:「萹蓄。味辛平,主浸淫、疥瘙、疽痔,殺三蟲。生山谷。」2梁·《名醫別錄》:「篇蓄生東萊山谷,五月采,陰乾。」3陶弘景曰:「處處有之,布地而生,花節間白,葉細綠,人呼為萹竹。」4宋·蘇頌曰:「春中布地生道傍,苗似瞿麥,葉細綠如竹,赤莖如釵股,節間花出甚細,微青黃色,根如蒿根,四五月采苗陰乾。」5明·《本草蒙筌》:「萹蓄,春月布地生,在處沿路有。苗類瞿麥,根若蓬蒿。葉細竹葉相同,莖赤釵股近似。節問花綻,色微青黃。五月采收,陰乾入藥。」6李時珍曰:「其葉似落帚葉小而不尖,弱莖引蔓、促節,三月開細紅花,如蓼藍花,結細子,爐火家燒灰煉霜用。一種水扁築,名薄(音督),出說文。」7清·《本草從新》:「萹蓄,一名扁竹。葉細如竹,弱莖蔓引,促節有粉,三月開紅花。」
快速鑒別 莖圓柱形,多分枝,長15~40cm,直徑2~3mm。表面灰綠色或棕紅色,有細密微突起的縱紋,節部稍膨大,具淺棕色膜質托葉鞘,節間長約3cm,質硬,易折斷,斷面髓部白色。葉互生,近無柄或具短柄,葉片多脫落或皺縮、破碎,完整的葉呈披針形,全緣,兩面均呈棕綠色或灰綠色。無臭,味微苦。品質以身干、質嫩、淺綠色、無雜質者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