萆薢為少常用中藥。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具有祛風利濕、除痺去濁的功能。用於風寒濕痺、腰膝疼痛、淋濁、陰莖作痛、小便不利、濕熱瘡毒等病症。
來源 1.綿萆薢:為薯蕷科植物綿萆薢Dioscorea seplemloba Thumb.和福州薯芋Dioscorea futschauensis Uline.的根莖。
2.粉萆薢:又名黃萆薢、黃姜。為薯蕷科植物粉背薯蕷Dioscorea hypo-glauca Palibon 的根莖。
產地與分佈 1.綿萆薢:主產湖南、江西、福建、浙江等省,銷全國各地。
2.粉萆薢:分佈於浙江、安徽、福建、湖南、湖北、四川、廣東、廣西等省區。
鑒別要點 綿萆薢的主要特徵:多為切片,淡黃白色,有筋脈點,邊緣有黃棕色外皮,周邊常捲曲,質鬆軟,似棉絮狀,味微苦。而福州薯蕷亦多切成薄片,黃白色至灰白色,粉質,散有點狀維管束,味微苦辛。
粉萆薢多為不規則切片,邊緣不整齊,有的有棕黑色外皮,切面細膩平坦,黃白色,具黃色筋脈花紋,質松,易折斷,味苦微辛。而多種類似品,形狀類似粉萆薢。作萆薢藥用的多切成薄片,切面大都淡黃色、粉性,味苦或苦澀。至於誤用品為百合科菝葜屬切片,邊緣粗糙,有堅硬突起根痕,切片紅棕色或紅褐色,質堅韌,纖維性,味微苦。
名典鑒別 1《神農本草經》:「萆薢,味苦平。主腰背痛、強骨風寒濕、周痺……生山谷。」2梁?《名醫別錄》:「萆薢生真定山谷。二月、八月采根,曝干。」3陶弘景曰:「今處處有之。根似菝葜而小異,根不甚有角節,色小淡。」4唐?蘇恭曰:「此有二種:莖有刺者根白實,無刺者根虛軟,軟者為勝。蔓生,葉似薯蕷。」5宋?蘇頌曰:「今河、陝、汴東、荊、蜀諸郡皆有之。作蔓生,苗葉俱青,葉作三叉,似山薯又似綠豆葉,花有黃、白、紅數種,亦有無花結白子者。根黃白色,多節,三指許大。春秋采根,曝干。今成德軍所產者,根亦如山薯而體硬,其苗引蔓,葉似蕎麥,子三稜,不拘時月采根,利刀切片,曝干用。」6明?《本草蒙筌》:「萆薢。盛出河、陝、荊、蜀,蔓生葉作三叉。秋月采根,狀類山芋。一種莖有刺者,秋白實;一種莖無刺者,根軟虛。種雖兩般,白者為勝。又與菝葜小異,凡收切勿混真。蓋菝葜根作塊赤黃,萆薜根細長淺白。」7李時珍曰:「萆薢蔓生,葉似菝葜葜而大如碗,其根長硬,大者如商陸而堅。今人皆以土茯苓為萆薢,誤矣。莖葉根苗皆不同……宋史以懷慶萆薢充貢。」8清?《本草從新》:「萆薢,有黃白二種。黃長硬,白虛軟,名粉萆薢。白者良。萆薢根細長淺白,菝葜根作塊而黃。」
快速鑒別 1.綿萆薢:多為縱切或斜切不規則的片狀,大小不一。邊緣常有剝離呈不整齊黃棕色外皮,周邊多捲曲,切面黃白色,粗糙有筋脈。質鬆軟,呈棉絮狀。氣微,味微苦。
2.福州薯蕷:根莖呈不規則圓柱形,長6~16cm,直徑1~4.5cm。表面凹凸不平,黃褐色,具不規則皺縮溝紋及分散瘤狀突起的莖痕。質堅硬,難折斷。商品多切成薄片,切面灰白色或黃白色,粉性,散有點狀維管束。氣微,味微苦辛。
3.粉萆薢:根莖竹節狀類圓柱形,有分枝。表面皺縮,常殘留有莖枯萎疤痕及未除淨的細長鬚根。商品多切成不規則薄片,大小不一。邊緣不整齊,有的有棕黑色或灰棕色外皮。切面黃白色或淡灰棕色,平坦、細膩,具粉性及不規則的黃色筋脈花紋的維管束,對光照視極為顯著。質松,易折斷。氣微,味苦微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