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蘆的鑒別方法

漏蘆為少常用中藥。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具有清熱解毒、消癰下乳、舒筋通脈的功能。用於乳癰腫痛、癰疽發背、瘰疬瘡毒、乳汁不通、濕痺拘孿等病症。

來源 1.祁州漏蘆:為菊科植物祁州漏蘆Rhaponticum uniflorum(L)DC.的乾燥根。

2.禹州漏蘆:為菊種植物藍刺頭Echinops latifolius Tausch的乾燥根。

產地與分佈 1.祁州漏蘆:主產河北、山西、遼寧,此外,山東、陝西、內蒙古、吉林、黑龍江亦有分佈。以河北產量大。銷東北、華北、西北等地。

2.禹州漏蘆:主產河南、湖北、安徽等省。此外,四川、雲南、貴州亦有分佈。以安徽、湖北產量大。銷華東、中南、西南等地區。

鑒別要點 祁州漏蘆主要特徵有四:一是根呈倒圓錐形,老根裂成較大的塊片狀;二是深棕色、極粗糙,有菱形網狀裂紋;三是根頭稍膨大,頂端有眾多白色茸毛;四是質輕脆,斷面有裂隙,氣特異,有敗油氣,味微苦。而禹州漏蘆則為圓柱形、土棕色、具縱皺;根頭稍膨大,頂端有許多棕絲狀物,故有「漏蘆戴斗笠」的俗諺;質堅韌,斷面纖維狀,有黃白色與黑色相間的放射狀條紋,氣無,味微澀。

名典鑒別 1《神農本草經》:「漏蘆味苦鹹寒。主皮膚熱、惡創、疽痔、下乳汁……一名野藍。生山谷。」2梁?《名醫別錄》:「漏蘆生喬山山谷,八月采根,陰乾。」3陶弘景曰:「喬山應是黃帝所葬處,乃在上郡。今出近道。市人取苗用之。俗中取根名鹿驪根,苦酒摩以療瘡疥。」4唐?蘇恭曰:「此藥俗名莢蒿,莖葉似白蒿,花黃,生莢,長似細麻之莢,大如箸許,有四五瓣,七八月後皆黑,異於眾草,蒿之類也。常用其莖葉及子,未見用根。其鹿驪,山南謂之木藜蘆,有毒,非漏蘆也。今人以馬薊似苦莢者為漏蘆,亦非也。」5宋?蘇頌曰:「今汴東州郡及秦、海州皆有之。舊說莖葉似白蒿,花黃有莢,莖若箸大,房類油麻而小。今諸郡所圖上,惟單州者相差類。沂州者花葉頗似牡丹,秦州者花似單葉寒菊,紫色,五七枝同一千。海州者花紫碧,如單葉蓮花,花萼下及根旁有白茸裹之,根如蔓青而細,又類蔥本,黑色,淮甸人呼為老翁花。三州所生花雖別,而葉頗相類,其根生則肉白皮黑,干則黑如玄參,七八月採花陰乾用。所說與秦州、海州所圖漏蘆花葉及根頗相近,然彼人但各漏蘆,不曰飛廉也。」6明?李時珍曰:「按沈存中筆談云:今方家所用漏蘆乃飛廉也。飛廉一名漏蘆,苗似苦芺,根如牛蒡綿頭者是也。采時有根。今閩中所謂漏蘆,莖如油麻,高六七寸,秋深枯黑如漆,采時用苗,乃真漏蘆也。余見飛廉下。」7清?《本草從新》:「出閩中,莖如油麻。枯黑如漆者真。」

快速鑒別 1.祁州漏蘆:根呈倒圓錐形,常折為數段,老根甚至裂成較大塊片,Kl0~30cm,直徑1~3cm。表面深棕色,極粗糙,外皮常剝落,並有不規則縱溝及菱形網狀裂紋。根頭部稍膨大,頂端常見白色光亮的絲狀毛茸,偶見葉柄殘基,近根頭部有時可見裂洞。質輕脆,易折斷,折斷時皮部常與木部分離,斷面呈不整齊片狀,多數中央有星狀裂隙,最外層深棕色,內側為黃白色,靠近裂隙部亦為深棕色。氣特異,具敗油氣,味微苦。

2.禹州漏蘆:根呈長圓柱形,稍扭曲,長10~30cm,直徑0.5~1.5cm。表面土棕色,具縱皺紋。根頭部稍膨大,偶有分枝,頂端有許多棕色絲狀物,為葉柄維管束殘存,故有「漏蘆載斗笠」之稱。質稍堅韌,折斷面粗纖維狀,有灰白色與黃白色條紋,呈放射狀間隔排列,無氣,味微澀。

你可能也喜歡: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