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餘糧的鑒別方法

禹餘糧為少常用中藥。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具有澀腸止瀉、止崩漏、下血的功能。用於腸滑瀉痢、結氣、少腹痛、崩中漏下等病症。

來源  又名禹糧石、餘糧石。為氫氧化物類之礦物褐鐵礦。主含水、三氧化二鐵。

產地與分佈  主產河南禹縣、江蘇蘇州、鎮江,河北等地。此外,浙江、四川、廣東亦有分佈。

鑒別要點  鑒別禹餘糧要點:一是為黃棕色斜方形塊狀或卵狀;二是卵狀的搖之有響聲,砸破有黃色粉末;三是斷面有層疊紋或呈網絡狀,土腥氣,嚼之無沙感。

名典鑒別  1《神農本草經》: 「禹餘糧,昧甘寒。生池澤及山島中。」2梁?《名醫別錄》:「禹餘糧生東海池澤,及山島中或池澤中。」3陶弘景曰:「今多出東陽,形如鵝鴨卵,外有殼重疊,中有黃細末如蒲黃,無沙者佳。近年茅山鑿地大得之,極精好,狀如牛黃,重重甲錯。其佳處仍紫色靡靡如面,嚼之無復磣,仙經服食用之。」4宋?蘇頌曰:「今惟澤州、潞州有之。舊說形如鵝鴨卵,外有殼。今圖上者全是山石之形,都不作卵狀,與舊說小異。采無時。」5明?《本草蒙筌》:「禹餘糧。采從潞州,形如鵝卵。外殼重疊包裹,內黃細末一團。彷彿蒲黃,嚙之糝齒。」6李時珍曰:「禹餘糧乃石中黃粉,生於池澤」。7清?《本草從新》:「禹餘糧。石中黃粉,生於池澤,無砂者佳。」

快速鑒別  呈不規則斜方形塊狀、卵狀,大小不一,一般在7~20cm。表面黃棕色或黃褐色,有的覆有棕黃色粉末;卵狀的有的搖之有響聲,砸開後有黃色褐鐵礦粉末,斷面顯層紋或泥土狀,有的具網絡狀。有土腥氣,味淡,嚼之細膩,無沙粒感。

你可能也喜歡: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