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楓皮為少用中藥。1977年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收錄。具有祛風濕、行氣止痛的功能。用於風濕關節痛、腰肌勞損等病症。
來源 又名南寧地楓皮。為木蘭科植物地楓lllicium difengpi K.I.B.etK.I.M.的樹皮。地楓屬常綠灌木,高1~3m,全株芳香。葉常3~5片聚生於枝端或節上,葉柄長13~20mm或更長,葉革質,倒披針形、長橢圓形或倒卵狀橢圓形,長10~14cm,寬3~5cm,先端短漸尖,基部楔形至寬楔形,全緣,稍內卷。4~5月開紅花,腋生或頂生,單朵或2~4朵簇生。聚合果常由9~11個成熟心皮組成。
生於石灰岩的石山頂或石山疏林下。
產地與分佈 主產廣西都安、馬山、德保、巴馬等地,銷全國。
鑒別要點 正品地楓皮特徵:呈卷簡狀或槽狀,灰棕色至深棕色;粗皮脫落處,顯棕紅色;質鬆脆,斷面顆粒性;氣香微澀,嚼之有砂感。
而偽品桂林地楓皮則多呈板片狀、質堅硬,斷面平整,香氣弱,嚼之有膠狀粘液。可資區別。
名典鑒別 《廣西多來源藥材調查與考證》:「地楓皮俗名高山龍、高山香、矮丁香、楓榔樹。原為廣西民間草藥,用於治療風濕性關節疼痛,效果很好。歷代本草未見收載。」
快速鑒別 樹皮呈捲筒狀或槽狀,長5~15cm,直徑l~4cm,厚0.2~0.3cm。外表面灰棕色至深棕色,有的可見灰白色地衣斑,粗皮易剝落或脫離,脫落處棕紅色。內表面棕色至棕紅色,具明顯縱溝紋。質鬆脆,易折斷,斷面顆粒性。氣微香,味微澀,嚼之有沙粒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