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螵蛸為常用中藥。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具有益腎固精、縮尿止濁的功能。用治遺精滑精、遺尿尿頻、小便白濁等病症。原動物有四種。商品從形狀分有:團螵蛸、長螵蛸、黑螵蛸三種。
來源 為螳螂科動物大刀螂 Tenodera sinensis Saussure、小刀螂Statiliamaculata Thunb.、薄翅螳螂Mantis relgiosa L.和巨斧螳螂 Hierodula patellifera(Serville)的乾燥卵鞘。
產地與分佈 1.團螵蛸:主產廣西、雲南、湖北、河北、甘肅、遼寧等省。此外、河南、山東、四川、江蘇等省亦產。
2.長螵蛸:主產浙江、江蘇、山東、湖北等省。
3.黑螵蛸:主產河北、山東、河南、山西等省。
鑒別要點 三種桑螵蛸均為多數膜狀薄層組成。而團螵蛸類圓而成團狀、淺黃色,質輕鬆有韌性;長螵蛸則呈長條形、灰黃色、質堅脆;黑螵蛸則為平行四邊形、黑褐色,質堅韌。三者略有差異。
名典鑒別 1《神農本草經》:「桑蜱蛸味鹹平。主傷中疝瘕、陽痿、益精生子……生桑枝上,采蒸之。」2梁?陶弘景曰:「螳螂俗呼石螂,逢樹便產,以桑上者為好,是兼得桑皮之津氣也。惟連枝斷取者為真。偽者亦以膠著桑枝之上也。」3五代?韓保昇曰:「螵蛸在處有之,螳螂卵也。多在小桑樹上、叢荊棘間。三四月中,一枝出小螳螂數百枚。」4明?《本草蒙筌》:「桑螵蛸系螳螂所生,逢荊棘即有。獨取桑枝者入藥,欲得桑津氣引經。二三月中,方可收采。」5李時珍曰:「螳螂,驤首奮臂,修頸大腹、二手四足,善緣而捷,以須代鼻,喜食人發,能翳捕蟬。……深秋乳子作房,粘著枝上,即螵蛸也。房長寸許,大如拇指,其內重重有隔房。每房有子如蛆卵,至芒種節後一齊出。故《月令有》云:仲夏螳螂生也。」6清?《本草從新》:「桑螵蛸,螳螂卵也,須用桑樹上者。」
快速鑒別 1.團螵蛸:又名軟螵蛸。形狀略呈圓柱形或類圓形,長2.5~4cm,寬2~3cm,由多數膜狀薄層組成。表面呈淺黃色或黃褐色;上面隆起帶不很明顯,底面平坦或附著在木本植物莖形成的溝陷。體輕質松,有韌性。斷面可見最外有一圈海綿狀物,其內為許多放射狀排列的小室,室內有細橢圓形卵,黃棕色,有光澤,氣微腥。
2.長螵蛸:又叫硬螵蛸。形狀略呈長條長2.5~5cm,寬1~1.5cm。厚約1cm,一端較短,一端較細而長。表面呈灰黃色,有斜向環紋理,上面呈凸面狀,其上有一帶狀隆起,隆起帶兩側各有一淺溝,呈褐色或灰褐色,底面平坦或凹人,有的可見樹皮(枝)附著在底部,為卵鞘坐落於樹枝所致。質堅而脆,斷面可見13~14列小形卵室,作放射狀排列;卵呈橢圓形,黃棕色有光澤。氣微腥。
3.黑螵蛸:形狀略呈平行四邊形,長2~3.5cm,寬1~1.5cm,厚1~1.5cm。表面呈褐色,有斜向紋理,上面呈凸狀,其上有一帶狀隆起,近尾端微上翹。質堅而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