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用附子小議

當下有不少臨床醫生逢病必用附子,蔚然成風,遣方用附子量經常50~100克,甚至多達200、300克,用量之重著實令人咋舌。如此用藥縱使清人鄭欽安再世也自歎不如。這樣用藥不但有違中醫整體辨證論治的原則,而且對患者來說也很不負責任,有百害而無一利。再者,對剛踏上中醫之路的後生學子來說盲目跟風效仿,遺禍自然不淺。

附子在《神農本草經》中位列下品。「其味辛溫,主風寒咳逆邪氣,溫中,金創,破癥堅積聚,血瘕寒濕,痿痺拘攣,膝痛不能行步。」附子本屬溫散回陽救逆之品,辨證用藥恰當,對治療諸多疑難雜症的確功不可沒。然而現今部分醫者把附子作為溫補陽氣的靈丹妙藥,肆意而為,給患者大劑量長期服用。殊不知附子炮製不當或服用過量後會出現口唇、四肢麻木,肌肉痙攣、抽搐,心悸,大小便失禁等中毒症狀。一則產生不良後果,二來延誤疾病的治療時機,使病情更加複雜化。即便附子炮製得法,仍乃虎狼之劑,也要再三斟酌,切勿濫用輕投。

其實關於有毒(效力猛烈)藥物應用的方法,《神農本草經》總論中早已言明:「下藥一百二十種為君,主治病以應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熱邪氣、破積聚、愈疾者,本《下經》。若用毒藥療病,先起如黍粟,病去及止。不去,倍之;不去,十之。取去為度。」

清人鄭欽安以善用附子、乾薑著稱於世,這裡引用他老人家的一段話:「用藥一道,關係生死,原不可以執方,亦不可執藥,貴在認證之有實據。病之當服,附子、大黃、砒霜皆是至寶。病之不當服,參、芪、鹿茸、枸杞都是砒霜。」由此可見今之醫家逢病必用附子,有悖鄭氏之本意,貌合而神離矣。

本文旨在對時下附子應用之亂像有感而發,望醫家自省、深思、明辨、慎而行之。(高建忠)

你可能也喜歡: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