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中談桂枝湯藥量比例變化

《傷寒論》在強調藥物配伍同時,對藥物用量亦有頗多斟酌,在相同的藥物組成中,用量不同,產生的效應有別,治療的病種亦各不相同;反之,不同病證用藥量或藥物間的比例不同,即使同一病證,因證情輕重不同,其藥量或藥物配伍比例亦不相同,這一規律在《傷寒論》中被充分體現。

茲就桂枝湯藥量比例增減變化和所治病證分析如下。

桂枝湯分析

《傷寒論》第12條:「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桂枝湯主之。」第13條:「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桂枝湯主之。」其病機主要為營衛不和,主症是發熱、頭痛、惡風、自汗的太陽中風症。

縱觀《傷寒論》全書,宜桂枝的條文達10條之多,可見桂枝湯所治病證之廣泛。桂枝湯由桂枝三兩,芍葯三兩,炙甘草二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組成。

桂枝湯煎煮方法: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服法、服量與護理法:適寒溫服一升,藥後啜稀粥一升,助胃氣,益津液,使汗出表和,祛邪不傷正;溫覆微汗法:溫覆能助陽,微汗不致傷正,若大汗淋漓,則邪不去而正易傷,病必不除;守方繼進法:病人服藥後病情無進退,應守方續服,半日許令三服盡,即每兩小時服一次,病不愈者,可繼續服二、三劑;獲效停藥法:獲效藥停,中病即止,以防過劑;藥後忌口法: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惡等物以防戀邪傷正。

桂枝加桂湯分析

《傷寒論》第117條:「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者,必發奔豚,氣從少腹上衝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壯,與桂枝加桂湯,更加桂二兩也」。

桂枝加桂湯由桂枝五兩,芍葯三兩,生薑三兩,炙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組成。從原文看,病先當有風寒表實證,用燒針的方法發汗,針處感染,病人受到刺激而產生驚慌,必定要發奔豚,在感染的地方灸一壯,再服桂枝加桂湯。其臨床表現有自汗惡風、發熱頭痛的太陽中風證同時,還有氣從少腹上衝咽喉的症狀。用桂枝湯調和營衛,加桂枝二兩,溫心陽,平腎邪,洩奔豚,從而達到解表以降逆之效。

桂枝加芍葯湯分析

《傷寒論》279條:「本太陽病,醫反下之,因爾腹滿時痛者,屬太陰也,桂枝加芍葯湯主之。」煎服方法,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渣,溫分三服。

桂枝加芍葯湯由桂枝三兩,芍葯六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炙甘草二兩組成。本來患者有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的太陽表證,卻誤用瀉下的藥物,使患者外邪未解,並出現腹滿時痛的症狀,故用桂枝湯加重芍葯用量,而達到表解、腹滿、腹痛解除的目的。

《神農本草經》云:「芍葯主邪氣腹痛,除血痺,破堅積寒熱。」以方測證,當有自汗、畏風、發熱等桂枝湯證,並伴有腹滿時痛,故用桂枝加芍葯湯溫陽通結。

綜合分析

桂枝湯、桂枝加桂湯、桂枝加芍葯湯三方藥物組成相同,但調整桂枝或芍葯的用量後,則其治療病機、病證及主治證候便均已不同。

由此可知,藥物用量是變化的,它因病證不同而呈現出相應的變化,一定的病證有一定不移的劑量,量變則方變、法變及所治病症亦變。而藥量的增加或減少,可以是單純藥力的改變,也可以隨著組成配伍的改變而功用、主治發生改變。

同時,藥量的變化,又反映了不同的病證,或同一病證在不同階段的動態演變過程,對臨床藥物定量及辨識病證變化等都有很好的啟示。

綜上,臨證處方,所處的是方證或病機對應之方,而不是功效類似的藥物堆砌,應當引起臨床醫生或初學中醫者的重視。

你可能也喜歡: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