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理論在繼續發展。晉朝時皇甫謐類集黃帝三經——《靈樞》、《素問》、《黃帝明堂經》而編成《針灸甲乙經》,成為最早的針灸學專著,也成為黃帝針派之正脈。另一方面,針灸名醫諸家也不斷總結前人和自己的臨證經驗,新的「明堂」著作(如《扁鵲針灸經》、《華佗針灸經》、《龍銜素針經》、《金騰灸經》、《釋僧匡針灸經》等)不斷問世。這些腧穴著作在定位、歸經、主治以及刺灸方法上均有不同特點而各自成一家之言。
針灸治療方面,有倡導「針不可灸」、「針灸並用」,更有「針可以殺生人,不可起死人」而棄針言灸者。就針刺而言,又有「火針」與「白針」並舉,「氣針」與「血針」並重;而灸療方面,則出現了隔蒜、隔鹽等多種隔物灸,灸法得到很大地發展;另外,這一時期,在某些專病如癆病、黃病、癲狂的針灸治療上有較大進展,出現了針灸治療專病的專書或專篇。
隨機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