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菊花
菊花別名甘菊花、白菊花。商品又分為杭菊花、懷菊花、滁菊花、毫菊、藥菊等。為菊科植物菊(Chrysanthemum morifolium Ramat.)的乾燥頭狀花序。具有散風清熱,平肝明目的功能。可作茶飲,又稱茶菊。
菊花喜溫暖、濕潤、光照充足的環境。栽培或野生於平壩、丘陵、山地。分佈於天津、河北、山西、陝西、青海、山東、安徽、河南、上海、江蘇、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貴州、福建、廣東、廣西等省、市、區400多個縣(市)。主產浙江(杭菊)、安徽(滁菊、亳菊)、河南(懷菊)、四川(藥菊)、河北等省。
菊花有兩千多年栽培歷史。建國初期,全國年收購量100餘噸。60年代中期,菊花年收購量上升到2600多噸,其中1965年收購4000噸。70年代初期,生產比較穩定,年平均收購3700—3800噸,產銷平衡略有餘;70年代末期出現盲目發展情況,年收購達5000噸,發生逾量。 80年代初期,生產迅猛發展,1985年產量達17000噸,供過於求。
菊花適應性較強,產地多,生產能力大,而且生長期短,栽培技術簡單,生產容易上,也容易下。為穩定生產,保證供應,應加強市場預測,鞏固發展產量高、質量好的老產區,建立內銷和出口的生產基地,實行產銷掛鉤,目前,根據市場需要,菊花的年收購量控制在4000—4500噸為宜。
73.款冬花
款冬花又名冬花。為菊科植物款冬(Tussilago farfara L.)的乾燥花蕾。具有潤肺下氣,止咳化痰的功能。
款冬花喜涼爽,耐寒、怕熱、怕旱、怕澇。野生於河邊、沙灘、山谷、溝邊等比較潮濕地帶。栽培宜肥沃、疏鬆、濕潤的土壤。分佈於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江蘇、山東、河南、湖北、湖南、四川、貴州、雲南、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省、區180個縣(市、區、旗)。人工栽培的款冬花以四川巫溪、巫山、城口、旺蒼、南江,陝西府谷、寧強,河南宜陽、嵩縣土湖北房縣、南漳,山西忻州市、婁煩、靜樂、原平、榆社等縣及河北部分縣產量較大。野生款冬花以山西靜樂、臨縣、榆社,內蒙古准格爾旗,陝西府谷,甘肅北道區、秦城區、張家川、青水,寧夏固原、隆德、涇源、海原、彭陽,新疆裕民、新源等縣(市、區、旗)蘊藏量大。
款冬花,建國前入藥者均為野生品。目前,野生資源遠遠不能滿足市場需求。50年代後期開始,四川、陝西、甘肅、河北、山西、河南、湖北等省,相繼開展人工栽培,並實行了糧食獎售,提高了收購價格,促進了生產發展。陝西省在1960年收購量不足10噸,1979年達到316噸。四川省在1967年種植面積達6萬畝,收購量達415噸,除滿足本省供應外,還調出省外並出口。由於生產迅速發展,產量大幅度增加,至80年代初期,曾發生商品積壓滯銷情況。
款冬花適應性強,生產技術要求不高,發展潛力大。應合理佈局,加強信息指導,減少生產中的盲目牲;加強田間管理,提高單產;在保證傳統中藥供應的前提下,開闢款冬花的新用途。
74.冬蟲夏草
冬蟲夏草別名蟲草、冬蟲草。為麥角菌科真菌冬蟲夏草 [Cordyces sinensis(Berk.)Sacc.〕,寄生在蝙蝠蛾料昆蟲幼蟲上的子座及幼蟲屍體的復合體。具有補肺益腎,止血化痰的功能,為名貴中藥材,大量用作中成藥原料和飲食行業。
冬蟲夏草喜寒涼、濕潤氣候,野生於海拔3000—5000米的高寒地區的草甸、灌叢、山坡、谷地等。分佈於甘肅、青海、四川、西藏、雲南等省、區。如下表:為西藏、青海、四川的地道藥材,暢銷國內外。
全國冬蟲夏草產區分佈表,青海省主產區囊謙、玉樹、稱多、治多、雜多、達日、甘德;四川主產區甘孜、石渠、理塘、白玉、德格、色達;西藏主產區丁青、昌都、比加、巴青、索縣、江達;雲南主產區貢山、中甸、德欽。
冬蟲夏草為藥中珍品,開發利用歷史悠久,野生資源逐年減少。主產區青海,1957年收購9噸;1965-1978年平均年收購15噸;1983-1985年藥材部門收1.5噸(社會收購量未作統計)。四川省1950—1965年平均每年收購11.8噸;1976—1985年平均收4噸。為解決冬蟲夏草藥用供應問題,建國以來,不少地區和單位先後開展了冬蟲夏草的生態調查和人工培育研究,積累了一些資料。
冬蟲夏草資源不足,商品長期緊缺,因此,市場價格暴漲(1988年每公斤達3000元左右,為1980年的15倍),導致出現濫采亂挖破壞資源的現象,冬蟲夏草的質量也隨之下降。冬蟲夏草分佈在海拔3500米以上的高寒山區,對生態條件要求嚴格,人工培育難度很大。所以應在保護利用野生資源的同時,集中資金和技術力量,積極創造條件,加快人工培育的研究步伐。要加強出口渠道管理,嚴厲打擊走私活動,穩定市場價格,以利保護資源。
75.茯苓
茯苓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 cocos(Schw.) Wolf]的乾燥菌核。具有利水滲濕,健脾於心的功能。為大宗常用菌類中藥材。可作食品工業原料等。商品又分白茯苓、赤茯苓、雲苓。
茯苓喜生於溫暖、乾燥、向陽的環境中,野生或栽培於丘陵、山地。分佈安徽、河南、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雲南、貴州、福建、廣東、廣西等省、區200多個縣(市、區)。主產安徽、湖北、雲南、廣東、廣西等省、區,銷全國並出口。如:
全國茯苓產區分佈表,安徽省分佈縣數6,主產區霍山、岳西、金寨;湖北分佈縣數19,主產區英山、羅田、麻城;廣東分佈縣數40,主產區信宜、高州、新豐、五華、龍川;廣西分佈縣數28,主產區岑溪、籐縣、容縣、博白、昭平;雲南 分佈縣數56,主產區麗江、永勝、寧蒗、蘭坪、維西。
過去,茯苓多用野生。建國後開展人工種植,1957年全國產量約5000噸,收購3600噸,產銷平衡。60年代各地進行試驗研究,推廣以染菌的木片替代鮮茯苓做「菌引」的方法栽培茯苓,節約了茯苓的用種量,增加了茯苓的商品。70年代中期,年平均收購量達到6000多噸。70年代末期,年收購近2萬噸,發生逾量。1985年產量上升到16800多噸,收購9580噸,供過於求。栽培茯苓需用松木,所以林、藥矛盾比較突出。多年來,茯苓生產上下波動,很不穩定。今後要加強宏觀調控,鞏固栽培經驗豐富、加工技術純熟的老產區,有計劃地開拓自然條件優越、林木資源豐富的新產區。研究提高單產、節約用材的栽培方法,提高加工技術,保證質量。統籌安排,既要保護森林資源,又要解決好茯苓生產所需木材。
76.阿魏
阿魏又名臭阿魏、阿魏精。維吾爾族稱「英」,蒙古族、藏族稱「興滾」,傣族稱「憤舉」,拉祜族稱「阿味」。為傘形科植物新疆阿魏(Ferula sinkiangensis K.M.Shen)或阜康阿魏(Ferula fukanensis K.M.Shen)的樹脂,經陰乾而成。為消積,散痞,殺蟲的加工類中藥材。
新疆阿魏及阜康阿魏喜溫暖、耐旱、耐寒。野生於沙漠和乾旱坡地。分佈於新疆、甘肅、陝西等省、區。前者主產新疆伊寧、尼勒克等地;後者主產於新疆阜康、米泉等地。
阿魏既是傳統中藥材,又是常用民族藥。新疆阿魏早在唐代《新修本草》中就有其藥用及產地的記載,但一直未開發利用。我國從50年代中後期開始開發新疆阿魏,1958年收購5噸,商品主要來自新疆伊犁。但產量很不穩定,約8年左右出現一次高峰。原因是阿魏原植物8年方能開花結實,而傳統採集一般在盛花期進行,與收購高峰期基本是一致的。70年代後期,由於生態環境的變化和牲畜啃食,加之大片阿魏灘地被開荒造田,使阿魏資源顯著減少,收購量日益下降。多年來,我國藥用阿魏主要依靠進口。2、銷售量中大部分為進口貸
根據資源普查,我國阿魏有一定開發潛力。但是,必須對分佈集中量大的地區採取有效的保護管理措施,禁墾、禁牧和限量採集。針對阿魏樹生長緩慢和顯花週期長等特點,研究培育新品種,縮短生長和顯花期,以達到連年收穫的目的。我國阿魏屬植物有25種,其中能分泌具蔥蒜樣特殊臭味的5種,皆產於新疆,且民間都作阿魏使用。應開展對阿魏屬植物的系統研究。另外,新疆還分佈含樹脂,但無特殊臭味的阿魏屬植物,產地稱為「香阿魏」,廣為應用,一般製成內服劑,用於心腹冷痛,有消積、止咳等作用,可從中尋求新資源,以彌補阿魏之不足。
77.土鱉蟲
土鱉蟲又名庶蟲、土元、地鱉蟲。為鱉蠊科昆蟲地鱉〔Eupolyphaga sinensis(Walker)或冀地鱉〔Steleophaga plancyi(Boliver)〕的雌蟲乾燥體。具有破瘀血,續筋骨的功能。
地鱉與冀地鱉生活習性相似。喜溫暖、背光的環境,生活於疏鬆陰濕的土層或牆角松土中。繁殖率高,耐饑力強,常集棲,不定居。現多養殖。分佈於北京、河北、遼寧、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江西、山東、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四川、陝西、甘肅、青海等省、市、區300多個縣、市。其中,地鱉主產江蘇無錫、江陰、宜興、武進等縣、市,習稱「蘇土元」,體輕,腹中無泥,為地道藥材。冀地鱉主產河北定州、威縣、邢台、臨城、清河等縣、市。
土鱉蟲為傳統中藥材。長期依賴於野生資源,60年代以後,難於滿足用藥需要。如1957年全國收購量為44噸,而社會銷售量為52噸;1960年收購42噸,銷售量71噸。為解決藥用需要,江蘇省自1960年起開展人工養殖試驗,並創造出一套加溫快速繁殖的新方法,在10多個省、區迅速推廣,為市場提供了大量商品,平抑了供求矛盾。1970年,全國收購量猛增到246噸,銷售量135噸,出現供過於求的局面。由於難於控制有增無減的發展勢頭,至1978年,收購量逾300噸,商品大量積壓。後來各地紛紛減少生產,又出現供不應求情況。
總結土鱉蟲飼養的經驗表明,開展群眾性的科學實驗是土鱉蟲野生變家養成功的基礎,總結推廣加溫快速飼養新技術,是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