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S:CONTENT_START]
11.丹參
丹參別名紅根、血參根、紅丹參、紫丹參等,為唇形科植物丹參(Solvia miltiorrhiza Bge.)的乾燥根及根莖。具有祛瘀止痛,活血通經,清心除煩的功能。
丹參喜溫暖濕潤,陽光充足的環境,耐寒、怕早、怕澇。野生於向陽山坡草叢、溝邊、路旁或栽培於丘陵、台地。遼寧、河北、山西、陝西、甘肅、山東、江蘇、安徽、河南、湖北、湖南、浙江、江西、福建、廣東、四川、貴州等省、市的500多個縣(市、區)均有分佈。以山東平邑、莒縣,江蘇射陽,河南蒿縣、靈寶、盧氏,陝西洛南,河北安國、撫寧,浙江紹興、三門,四川中江、巴中及安徽部分地區產量大,以四川、安徽、河南等地所產丹參質量好,銷全國並出口。
丹參過去多用野生,栽培始於近代。1930年版四川《中江縣志》記載:「丹參一物,用途甚隘,而吾邑種植數十年,尤其甚於民國初期,始發及三四十萬斤。」建國後,1954-1957年全國年收購830噸。60-70代各地野變家種成功後生產有較大發展,1978年收購4000噸,銷售6500噸。加上部分庫存,產銷基本平衡。1985年收購量創歷史最高水平,達6200多噸,發生逾量。
丹參的野生資源不斷減少,野生丹參的質量也下降。家種丹參要承擔市場供應的主要任務,因此要合理佈局,加強基地建設。野生丹參要根據市場需要和家種情況,有計劃地採挖。當前,家、野丹參每年生產收購量在4500—5000噸為宜。
12.巴戟天
巴戟天別名雞腸風、雞眼籐,兔子籐等,為茜草科植物巴戟天(Moriinda officinalis How)的乾燥根。具有補腎陽,強筋骨,祛風濕的功能。
巴戟天屬熱帶、亞熱帶植物,喜溫暖濕潤,耐高濕惡寒。野生或栽培在陽光充足、雨量充沛、土壤肥沃的丘陵、坡地。分佈於廣東、海南、廣西、福建、江西、湖北、雲南、四川等省、區。主產於廣東德慶、五華、郁南、紫金、封開、和平、高要,海南瓊海、萬寧,廣西北流、容縣、靈山、欽州、於明,福建南靖、平和、武平等縣。以廣東產量大、質量好,銷全國並出口。
巴戟天過去用野生資源,國內收購數量較小。70年代以前,每年收購巴戟天30~40噸左右,市場供應主要以進口為主。廣東、廣西、福建三省於60年代中期開始人工栽培,1978年廣東「巴戟天栽培繁殖研究」科研成果,獲科學大會獎。80年代,家種巴戟天發展較快,年平均收購量由200噸,上升到500噸左右,減少了進口,國產巴戟天已佔巴戟天銷售量的50%以上。
巴戟天野生資源不足,但人工栽培已形成規模。主產區廣東等地,應在保護利用野生資源的同時,建立商品生產基地,提高栽培技術,力求穩步地發展。
13.甘草
甘草為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hcb.)、脹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taBat.)或光果甘草(Glycyrrihiza glabra L.)的乾燥根及根莖。具有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定痛,調和諸藥的功能。
甘草喜乾燥,耐嚴寒,野生於乾旱的砂質輕鹽化棕鈣土、灰鈣土上。宜栽培於土層深厚、排水良好、地下水位較低的砂質壤土,澇窪地不宜種植。分佈於河北、山西、內蒙古、寧夏、青海、新疆等省、區250多個縣(市、區、旗)。甘草商品分東草、西草。產於內蒙古西部、寧夏、新疆諸省、區的皮細色、紅粉足質優、斬頭去尾者為西草。產於內蒙古東部、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的皮粗、呈紫紅或灰褐色、粉性差者為東草。脹果甘草產於新疆南部塔里木盆地及東部哈密、吐魯番及甘肅酒泉、金塔等地。光果甘草產於新疆北部及青海、甘肅部分地區。如:
全國甘草產區分佈表,新疆分佈縣數71,主產區巴楚、沙雅、阿瓦提、輪台、尉犁、且末、溫宿、麥蓋提、庫車、阿圖什布、哈密、庫爾勒、察布查爾、若羌、和田、莎車、墨玉、精[FS:PAGE]河、和碩、鞏留、於田;內蒙古分佈縣數55主產區鄂托克前、杭錦旗、達拉特旗、敖漢旗、阿拉善右、奈曼旗、翁牛特旗、鄂托克旗、巴林右旗、阿拉善左、開魯、察布右中、烏審旗、扎魯特旗、正鑲白旗、阿魯科沁;寧夏分佈縣數16,主產區鹽池、同心、靈武、中寧、陶樂。
我國甘草開發利用歷史悠久,分佈廣、蘊藏量大、質量好,除滿足國內需求外,還大量出口。尤其是內蒙古伊克昭盟的杭錦旗等地所產「梁外草」和內蒙古西部與寧夏接壤的鄂爾多斯台地以及甘肅等地出產的「西正草」,以其色紅、皮細、體重、質堅實、口面光潔、粉性足、加工講究而馳名國內外。建國前,華北、東北地區年收購量一般在4000多噸。建國後,1957年全國收購近2萬噸,銷售1萬噸;60年代初期,年收購8800噸,略有不足;1963年收購1.4萬噸,發生逾量;60年末期至80年代中期年平均收購2萬噸。甘草銷售從1970年起一直在萬噸以上,保證了正常需要。目前,甘草開發量長期居高不下,盲目地、無計劃地採挖,使部分甘草產區資源遭到嚴重破壞。為使我國甘草資源能夠永續利用,應貫徹《草原法》和《野生藥材資源保護管理條例》,建立甘草保護區,實行圍欄護育,輪封輪采。整頓市場,加強管理,限製出口。
14.龍膽
龍膽為龍膽科植物條葉龍膽(Gentiana manshuria Kitag.)、龍膽(Gentiana scabra Bge.)、三花龍膽(Gentiana triflora Pall.)或堅龍膽(Gentiana rigescens Franch.)的乾燥根及根莖。前三種習稱「龍膽」,後一種習稱「堅龍膽」。具有清熱燥濕,瀉肝膽火的功能。
龍膽喜潮濕涼爽氣候,耐濕、耐寒、忌強光照射。野生於山區、坡地、林緣及灌木叢中。分佈於河北、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江蘇、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廣東、四川、貴州、雲南、青海等省(區)360多個縣(市、區旗)。以黑龍江、四川、雲南龍膽質量好,產量大,銷全國並出口。如:
全國龍膽產區分佈表,內蒙分佈縣數16,生產區額爾古左、阿榮旗、牙克石市、額爾古右、鄂倫春旗、扎蘭屯市;吉林分佈縣數34,生產區長白、永吉、蛟河、磐石、樺甸市、琿春市、臨江區;黑龍江分佈縣數41,生產區杜爾伯特、齊齊哈爾、穆稜、富裕、東寧、泰來、伊春市;四川分佈縣數58,生產區木裡、鹽源、佈施、冕寧、喜德、漢源、蒼溪;貴州分佈縣數60,生產區納雍、赫章、遵義、正安、都勻市、開陽、習水、望謨;雲南分佈縣數76,生產區鎮遠、金江、景谷、普洱、景東、元陽、劍川、滕沖、瀘水。
龍膽為野生品。建國後,隨著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需要量增加。1957年,全國收購280噸,銷售250多噸;1960年收購下降,供應不足;1970年購、銷分別為700噸和500噸,1978年分別達到1800噸和1300噸。幾十年來,地區間龍膽收購的數量發生了變化,1957年東北區龍膽收購量佔全國18.5%,西南區占37%;1965年東北區占53.1%,西南區占25.5%;1978年和1983年,東北區占20%和5%,西南區占75.1%和91%。出現這種狀況的主要原因是東北龍膽生長年限長,資源減少,產區逐步向西南區轉移。
由於長期開發利用,龍服野生資源日趨減少。保護野生資源,迫在眉睫,為此,各產區要實行人工撫育,封灘育草,有計劃地開發利用,並開展地上部分利用和開發新資源的研究。
15.白朮
白朮別名於術、貢術、冬術、浙術、種術,為菊科植物白朮(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Koidz.)的乾燥根莖。具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安胎功能。
白朮喜涼爽的氣候環境,忌高溫多濕。栽培於平壩、丘陵、低山。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河南、四川、貴州、雲南、廣西、廣東、福建等省、區均有分佈。主產於浙江磐安、新昌、東陽、嵊縣、天台,湖南平江、漵浦[FS:PAGE],江西宜春、龍江,四川秀山、酉陽、黔江,安徽太和、界首等地。以浙江產白朮為地道藥材,是著名的「漸八味」之一,銷全國並出口。
白朮在浙江栽培始於宋代以前,明、清以來迅速發展。據《中閏土產綜覽》記載,1936年,浙江、皖南年產量已達500噸左右。1957年全國收購已達5000噸左右,產大開銷;6O年代調整生產,年收購量下降到2500噸,產銷基本平衡;70-80年代初期,新老產區競相發展,年平均收購量分別上升列6000-8O00噸.連續發生逾量;80年代中期上90年代初期,白朮的產銷又出現兩次起伏,目前商品供應又顯不足。
白朮適應性較強,產地多,生產潛力大,由於競價格的影響,生產極不穩定。應根據白求的特點和現狀,合理佈局,適當調整商品質量差產量低的產區,協調好產銷關係,加強市場預測,減少生產中的盲目性。培育良種,防治病蟲害,力求提高單產和商品質量。目前白朮的年收購應以7000-7500噸為宜。
16.白芍
白芍為毛茛科植物芍葯(Paeonia lactiflora Pall.)的乾燥根。具平肝止痛,養血調經,斂陰止汗功能。
白芍喜溫和、濕潤、陽光充足的環境,栽培或野生於平壩、丘陵或較低山地,適應性強。我國遼寧、吉林、黑龍江、內蒙古、山西、河北、山東、安徽、河南、江蘇、上海、浙江、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廣東、廣西、雲南、貴州、四川、陝西、寧夏都有分佈。主產於安徽、浙江、四川三省。安徽亳縣、渦陽等地的「亳白芍」,浙江東陽、磐安等地的「杭白芍」;四川中江、渠縣等地的「川白芍」,皆為名品,蜚聲國內外。
安徽、山東、浙江的白芍栽培始於明、清以前,四川始於清代。建國後,全國白芍發展較快,1953-1957年,年平均收購量3000噸,產銷基本平衡;60年代因受自然災害影響,種植面積減少,年平均收購量下降到2000噸;主產區經過多年的恢復發展,新產區擴大了種植面積,到70年代初,年收購置上升到8000噸,出現產大於銷;儘管如此,因收購價格高,各地還是競相發展,年均收購置上升到21000噸,是年銷售量的3倍,造成商品的嚴重積壓和[FS:CONTENT_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