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遁齋閉覽》一書中,有這樣一則故事:楊勉中患應聲蟲病,每次說話,腹內必有聲相應。醫生多次用藥均不驗,遂命他試讀本草書中的藥名。始讀,腹中相應之聲如故,但讀到「雷丸」時響聲驟停。後服雷丸,果然藥到病除。雖然只是故事,但從中可知雷丸殺蟲,古人早有定論。
雷丸的功用始載於《神農本草經》一書:「主殺三蟲,逐毒氣,作摩膏,除小兒百病。」中醫把蟯蟲、絛蟲、蛔蟲合稱為三蟲,雷丸均可治療;另外尚可治因寄生蟲引起的小兒百病,如怪癖嗜好、情緒不寧、毛髮稀疏、消化不良、腹瀉、消瘦、腹痛、磨牙、肛門發癢、盜汗甚至無故抽搐等。
雷丸屬多孔菌科的真菌,寄生在老竹、腐木之下,因喜長在竹林旁,故又有「竹苓」之稱。雷丸內含的主要成分雷丸素,是一種不耐熱的蛋白酶,故應以磨粉吞服療效為好。
治蟯蟲可用雷丸9克、大黃3克、黑白丑各9克,研末,小兒每次服3~5克,每日一次,早晨空腹服下。個別兒童可能有輕度腹痛、腹瀉。
治蛔蟲,可與使君子、苦楝根皮等中藥配伍早晨空腹服。此外,民間在暑天用雷丸、柳枝煎湯浴兒,可不生瘡癤、治小兒皮膚瘙癢等,這便是雷丸「逐毒氣」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