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禪推拿療法

一指禪推拿療法是以中醫陰陽五行、臟腑經絡和營衛氣血等理論為指導,以四診八綱為辨證手段,強調審病尋因和辨證論治,並結合有關生理、解剖和病理等基礎知識和臨床經驗,以一指禪推法為主要手法,作用於人體的一定部位,用以治病防病的一科推拿療法。其源流可追溯到160餘年前,即清咸豐年間,由河南李鑒臣傳授的一指禪推拿。現今流傳使用的一指禪推拿法是王松山等人在其師丁鳳山(李鑒臣之門人)的手法基礎上創用發展起來的一種推拿療法。它包括一指禪推拿法,纏、抄、滾、彈推拿法,一指禪推法,滾法推拿等四大流派。一指禪推拿療法具有手法柔和深透、按穴準確(接觸面積小、壓強大)等優點,尤以柔和為貴,因之適用於頭面、頸項、肩背、胸腹、腰臀、四肢等全身各部,可治療內、外因所致的內臟疾病和經絡形體疾患,尤擅長於治療內科雜病(如頭痛、失眠、勞倦內傷等)、胃腸疾病(如胃腸痛、胃腸功能紊亂等)以及關節肌肉痺痛等病症。一指禪推拿療法在中國的華東、華北、西南、東北等地較為流行。

【操作方法】

一、一指禪推拿療法的手法

1.推法包括一指推、偏峰推、屈指推、推揉、推摩等法。

(1)一指推:用拇指羅紋面著力推動,使產生輕重交替的勁力的一種手法。

(2)偏峰推:用拇指橈側偏峰著力,手腕自然平伸,作有節奏的輕重交替的手法,稱為一指禪偏峰推法,多用於顏面部。

(3)屈指推:拇指屈曲,從拇指問關節著力的推法,常用於頸項部、腹部及四肢關節部位。

(4)推揉法:推時結合揉動,就成為推揉法。

(5)推摩法:推時拇指面著力,其餘四指做摩法,稱為推摩法。

2.拿法單手或雙手五指對合成鉗形,夾力提拿於患部。

3.按法以指、掌、肘部著力於體表,作按壓動作,用力不宜過猛。

4.摩法用指或掌面於體表作環轉摩動動作。

5.攘法 以腕部帶動空拳,使四指第一指間關節在體表作甥慢移動,速度每分鐘160次左右。

6.捻法以拇指與食指末端捏住患部,對合用力作旋轉捻動.

7.抄法用雙手相對將身體由下往上托起來,隨即放下,如此反覆進行。

8.搓法指或掌或掌指於體表著力,自上而下地來回摩擦揉動。

9.纏法同推法,但比推法快速、柔和,速度每分鐘超過20c次。

l0.揉法以指掌吸定於體表,進行左右、前後的內旋或外旋揉動的方法。

1l.搖法以手托提病員的關節部位,作左右旋轉的運動。

12.抖法用雙手握住患者上肢或下肢,稍微用力作連續的小幅度的上下顫動。

13.法以雙手禽指勾耳後到風池,點風府,再順勢以大拇指抹向大椎,在大椎娃揉片刻。

14.抹法用雙手拇指從印堂經坎宮抹向太陽。

15.彈法用四指指峰著力,四指的第二指間關節作前後快速的彈動。

二、一指禪推拿療法的作用部位

指禪推拿療法的作用部位以十四經穴和推拿特定穴為主,尤其適用於頭面、四肢及腹背等部位,如頭面部的額面、印堂、太陽、百會及眼眶周圍,四肢的內關、曲池、足三里、三陰交和關節周圍等,脘腹、胳部以及背脊等部位。

三、一指禪推拿療法的操作步驟

一指禪推拿療法的操作步驟因患病緩急,病變部位以及手法補瀉等作用的不同而有區別。就從其操作部位來講,一般是先頭面、後胸腹(或四肢)、然後是脊背(或四肢)。以下舉例說明之,慎勿「膠柱鼓瑟」,重在臨證變通。

1.頭面部(頭痛例) 一般先推印堂、絲竹空、懸厘、太陽等穴(用勁宜輕,硬則震腦),後推風池、風府,再推百會、肩井,拿按風府及大椎,最後推膀胱經的膏肓穴。虛證多「扶」少「推」,實症反之。推治虛證要病人閉目,扶時要病人睜目。肝陽頭痛採取先推後拿,風寒頭痛採取先拿後推,先拿風池、風府,後推印堂、太陽,然後再由印堂推至百會,各開天門,有祛風散寒的作用。

2.肩臂部(如漏肩風) 新病多推肩部周圍穴位,採用「和勁」,同時還要問病人頭暈與否,如不暈而感到舒適,表示經絡疏通,可以多推一些時間。對久病患者,先推肩井、頸部和督脈,後推膀胱經膏肓、上胸、缺盆部,用摩法,也可用拇指推。

3.胸部(如胸痛) 先在患側用纏法,由輕到重,輕可以消散,重則破血,再用拿法在患部拿1~3次,並用拿合谷、消氣分、推背部和腹部等輔助手法。

4.腹部(如胃痛) 常用推、揉、摩、搓、拿等幾種手法,以推、揉、摩為主。一般先取中脘、氣海、神闕、關元進行推揉或摩揉,再取天樞、足三里進行推揉,再取推肝俞、脾俞、胃俞、嗝俞。若痛甚者,多推背俞穴以止痛,前腹部少推或可不推;若暖氣不暢,多推肝俞、膈俞及膻中;若大便不通,多推天樞,小便不通多推少腹兩邊;最後拿肩井、曲池、手三里為結束手法。

5.背部(如小兒驚風角弓反張) 著重先推背部,拿風池、胄井,病見松後再推督脈及膀胱經。

【主治病症】

一、肝胃氣痛

治以舒肝理氣、健脾和胃為大法。常用推、揉、摩、搓、拿等幾種手法,以推、揉、摩三種手法為主。取穴方面,應取胸腹部任脈的中脘、氣海、神闕、關元;足陽明經的天樞、足三里;足太陰經的大橫;背部足太陽經的肝俞、膈俞、脾俞、胃俞。若痛甚者,多推背部俞穴以止其痛,前腹部少推或可不推;若噯氣不暢,多推背部肝俞、膈俞及胸部膻中,以宣通氣分;若大便不通,多推天樞,小便不通,多推少腹兩邊,最後拿肩井、曲池、手三里,以作輔助。

二、頭痛

治療以舒筋散風為主,一般先推印堂、絲竹空、懸厘、太陽等穴,後推風池、風府,再推督脈的百會、肩井,拿風池、按風府及大椎,最後推膀胱經的膏肓穴。肝陽頭痛採取先推後拿,風寒頭痛採取先拿後推,先拿風池、風府,後推印堂、太陽,然後再由印堂推到百會,名叫開天門,有祛風散寒的作用。

三、漏肩風

對新病多推肩部周圍穴位,採用「和勁」,同時還要問病人頭暈與否,如不暈而感到舒適,表示經絡通暢,可多推一些時間,並且見效也較快。對久病患者,則先推肩井、頸部和督脈,後推膀胱經膏肓、上胸、缺盆部,用摩法,也可用拇指推。

四、小兒驚風

對神志昏迷不醒的高熱患兒,可拿合谷、風池、風府,使之甦醒,直至哭聲喊叫響亮,方認為驚止、竅開。對痰食引起的驚厥症,常用揉摩法揉兩脅,以順其氣,摩中脘以消痰食。一般經治療20~30分鐘後,病情逐步好轉,氣見通順或宿食排出。

對慢驚風,始宜補中氣、健脾胃,採取揉中脘、推背俞之法。對角弓反張的治療,認為必須著重於先推背部,拿風池、肩井,病見松後再推督脈及膀胱經。

五、胸痛

在患側用「纏法」,由輕到重,輕可以消散,重則破血,再用拿法在患部拿1~3次,並用拿合谷、消氣分、推背部和腹部等輔助手法。治療完畢,命病人進稀飯或麵湯。

六、腹痛

摩胃脘部,按中脘、氣海、天樞、足三里(如胸悶甚者選推足陽明經胸部穴)。再推背俞穴(自督俞至三焦俞),按膈俞、肝俞、脾俞、胃俞。然後拿肩井、內關、合谷,搓兩脅。如在發作時則先推治背部及四肢諸穴,待痛解後再摩治其腹。

七、冠心病

推膻中、肺俞、厥陰俞、心俞、膈俞、神堂、膏肓俞,按至陽、內關,按揉靈道。拂靈墟、神藏,抹肩胛骨內側緣。

八、失眠

推印堂、太陽,抹前額,按揉完骨、三陰交,推內關、神門。

九、高血壓

推背俞(以厥陰俞、心俞、膈俞、肝俞、腎俞為主),抹風池,推百會,按揉曲池、血海、足三里、三陰交、太沖。

十、落枕

推風池、風府、風門,拿肩井,按天宗,搓天髎。

除上述病症外,尚可治療眩暈、顏面神經痛、口眼歪斜、耳鳴、喘咳、痰壅、瘰疬、小兒斜頸、心胸痞滿、怔忡、瘡癤膿腫、偏癱、關節炎、腸功能紊亂、小兒消化不良、盆腔炎、頸部痙攣、吞嚥梗阻、音嘶、梅核氣、腹脹、腹瀉、便秘、月經不調、小兒腹瀉、咽喉痛、面癱、胸脅痛、各種關節病變、腰部疾病、腱鞘炎、腰椎間盤突出症,以及頸、肩、腰、背、臀及四肢關節等各部分的扭挫傷。此外,也適用於小兒麻痺症、周圍神經損傷、馬蹄形足等病症。

【注意事項】

1.使用一指禪推拿法,醫生應剪指甲,以免手指滑動弄破皮膚。

2.手法操作要求沉肩垂肘,腕端平、指吸定,柔和、沉透,均勻有力。推時應該行如直線,不得任意歪斜。

3.下列各種情況忌用一指禪推拿療法,如骨關節結核、未癒合的骨折等症,體質極度虛弱或伴有嚴重內科疾病,難以忍受手法壓力刺激的病人,局部急性炎症疼痛尖銳劇烈,以及骨髓炎、化膿性關節炎、腫瘤、妊婦及月經期間。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