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主治
祛風攻毒;散結消腫;止痛。主疥癩;濕疹;瘰疬;癰腫;疔瘡;跌打損傷;風濕痺痛;神經痛。
用法用量
外用:適量,搗敷;或研末調敷;或煎水洗;或煙熏。
注意
本品有劇毒,只作外用,切忌內服。《本草經集注》:半夏為之使,惡黃芩。
附方
1治疥癩:斷腸草、白芷、青黛、五倍子、枯礬、馬前子、蛇退各二錢,梅片四分,松香、雄黃各一錢五分。共為細末,以蠟油熔化和藥膏貼之。(《嶺南草藥志》)
2治瘰疬:斷腸草根,紅老木薯,二味酌量。共搗爛,用酸醋煎一小時取起,候冷敷患處,連敷三天。(《嶺南草藥志》)
3治癰瘡腫毒:生斷腸草四兩,黃糖五錢。共搗敷患處。(《廣西藥植圖志》)
4治癰疽:斷腸草曬乾研末後,混合凡士林,製成軟膏敷患處。(《嶺南草藥志》)
5治遠年臁瘡:鮮大茶藥一斤,煎水洗患處,日洗數次,洗後將藥葉一張貼瘡口。(《嶺南草藥志》)
6治瘭疽:大茶藥葉、石灰。二味搗爛,貼患指第三節,有膿即潰,無膿即消。(《嶺南草藥志》)
7治風濕關節痛:干斷腸草一兩,防風二錢,獨活一錢。共研粗末,用紙卷燒煙熏患處。(《廣西藥植圖志》)
8治刀傷:斷腸草搗爛,敷傷口。(《嶺南草藥志》)
各家論述
1.《本經》:主金瘡,乳CE,中惡風,咳逆上氣,水腫。
2.《別錄》:破症積,腳膝痺痛,四肢拘攣,惡瘡疥蟲。
3.《蜀本草》:主喉痺咽中塞、聲變,咳逆氣,溫中。
4.《生草藥性備要》:祛風毒,洗螆癩。
5.《本經逢原》:紫者破血積,青者破痰積。
6.《嶺南採藥錄》:不論根莖葉,以之煎水外洗,能散風熱毒,洗疥癩及癬。凡花柳毒、下疳,以之煎濃汁,浸二、三次。
7.《廣西藥植圖志》:搗爛外敷治跌打瘀腫,外傷出血,梅毒惡瘡,風痺;制膏敷貼消腫瘤。
8.廣州空軍《常用中草藥手冊》:攻毒拔毒,殺蟲,止癢,散瘀止痛。治皮膚濕疹,跌打損傷,閉合性骨折。
摘錄
《中華本草》